close

智慧連網(11):雙邊作戰

 

我不經營「網路平台」,我需要制定「平台策略」嗎?這篇文章給你答案。

 

檢視「平台」策略文獻,常以「互聯網平台」為例,讓一般人誤以為實體經濟少有平台經營的實例,大錯特錯。

 

我們生活周遭不乏實體經濟的平台經營實例,例如報紙與雜誌是很傳統的「平台」,它們連結訂戶和廣告主(雙邊市場,Two-sided market);出版商將作者與書局連結起來(雙邊市場);信用卡把消費者、商家、銀行連結起來(三邊市場,Three-sided market);健保把病人、醫院、藥商連結起來(三邊市場)。

1012-1.jpg

更多的,各式各樣廠家都在打造「平台」,連鎖加盟商以加盟品牌為核心,將消費者和創業主連結起來(雙邊市場);批發商以它所佈建的零售通路為核心,將廠家與零售商連結起來(雙邊市場);電影院線將製片商與觀眾連結起來(雙邊市場)、貿易商將工廠與國外買家連結起來(雙邊市場)、…………。

 

平台經營者都面對兩組以上的不同顧客群之利益衝突,不同組的顧客群代表不同的「邊」(Side),一組顧客群就是一個邊,雙邊市場代表同時經營兩組顧客群,三邊市場代表同時經營三組顧客群,………以此類推。

 

不過,各群組顧客仍然有密切關係。理論上,任一方都可以選擇和其中一方直接進行交易,而剝離出「平台」之外,各自去建立彼此的關係。

 

「平台」提供給不同客戶群的價值在:降低它們「獨立」進行交易的「交易成本」,平台經營者藉此針對它提供的價值,向它的不同客戶群個別收費。

 

「交易成本」是很重要的經濟概念,它比你理解的「交易成本」,複雜很多。它也是許多經濟學家努力建構模型而解說的理論,有接近一半的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因此得獎。此處就不深入解說了。

 

常聽廠商說,努力為客戶打造「平台」,我很想反問:你想為「不同客戶群」減少多少交易成本?如果回答不出我的問題,「我在經營平台」是很牽強的。

 

「平台策略」(Platform strategy)更貼切的概念是:「多邊市場策略」(Multi-sided strategy),有多邊市場的連結,才會有「平台」。換言之,廠商必須「多邊作戰」:不僅服務多組客群,同時在解決不同客群間的矛盾或衝突,創造彼此互利的價值。只聚焦「單面作戰」,很難稱「平台策略」。

 

典型「雙邊作戰」是:將一邊視為「補貼邊」(Subsidy side),另一邊視為「金錢邊」(Money side),補貼優惠一邊的用戶使用,製造「同邊」(Same-side)網路效應,讓另一邊用戶受惠,並從中收費,形成「跨邊」(Cross-side)網路效應。

 

平台策略必須根據雙邊的交易成本,決定哪一邊是「補貼邊」,哪一邊是「金錢邊」,然後進行「雙邊作戰」。Eisenmann, Parker, and Alstyne三位學者200610月在HBR發表「Strategies for Two-Sided Markets」(雙邊市場策略),有非常清楚的解說,請參考。

 

2003年開始,平台的「雙邊作戰」理論不斷被提出。這受惠於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Tirole,他在 2003年與Rochet共同發表「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開啟了「雙邊作戰」理論的研究。

1012-2.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