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財富與所得

 

探索財富與所得的關係,才知道它的複雜性遠超乎想像。「所得」是很客觀的統計,它源自於「交易」(Transaction),財富卻是很主觀的數據,它依據「評價」(Valuation兩者分配都不平均。

 00.png

很多人認為所得分配不平均源於財富分配不平均,但財富分配不平均的內涵與意義,卻少有人探討。

 

「所得」代表國家或個人的經濟實力,數據必須客觀,「財富」卻是隱身在「所得」背後的動力,一個國家或個人的財富有很多衡量方法,通常沒有普遍客觀的數值,很多衡量出來的數據常是「虛」的。

 

因為財富未必會產生所得,例如,擁有一棟房子,放著,它不會產生所得,把它拿到市場交易,增值部分才會列計「所得」。換言之,當財富用於生產或交易,它才會產生所得。財富沒有用在生產,也不拿去交易,它是閒置的、虛的。

 

第一太平戴維斯(Savills)估計全球在2015年合計有372兆美元的資產,這家擁有161年歷史的房地產服務商,著眼於「個人財富」的估值。「個人財富」持有近六成是「房地產」(217兆美元),其中,能夠拿到市場交易的房地產不到四成(81兆美元),因為多數房地產是自用的,屋主不會將它賣掉換現金,所以這些資產實際是「自爽」的(虛的),不會賣而沒有市場意義。

 

372兆美元資產中,股票、債券、黃金等資產合計155兆美元(佔個人財富的四成多),我估計短期內(也許一、兩年)會拿到市場交易的資產,大約佔不到其中兩成(30兆美元)。

 

我的數據在說明,多數(大約7成)個人財富是屬於「窖藏」或「囤積」狀態,它是自爽的、虛的,所以,有很多財富和有一點但足夠的財富,是一樣的。

 

單位:兆美元

1130.jpg

11.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