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經濟

 

台灣網路創業者「如何」找出某特定領域,直接走進最終消費市場,建構一個能夠擁抱廣大消費群眾,最終能夠在世界舞台嶄露頭角的網路平台,是我近日在研究與思考的主題。為此,我深入了解、學習Airbnb的平台功能,瞭解P2P的分享經濟平台的建構。

airbnb0.jpg

我已經在部落格發表三篇文章(賣台」!共享平台網路創新的新局)討論這一主題。近日讀到一篇分享經濟的「入門」論文“Trust in the Sharing Economy: An Exploratory Study,”,特別提供給博士班學生參考,也鼓勵他們往這一領域發展,用以撰寫論文,使台灣在分享經濟的學術領域上,有其地位,不會像實務的分享經濟領域,幾近空白。

 

博士班的課程講授當然不在鼓勵學生去瞭解、從事分享經濟,我利用這篇文章,教學生如何讀論文、找論文題目、進行研究設計、寫論文………

 

長久教書,知道學生這方面的功力不足,特別「如何讀原文論文」,如何掌握論文要點,學生還是需要老師「現場讀」給學生看。

 

上課現場教同學讀完這篇論文後,也把論文「導論」全部翻譯出來,PO上網讓大家「讀個夠」。

170427-1.jpg

170427-2.jpg

 

分享經濟中的信任:探索性研究

透過網路分享車輛、旅行住房、家事短工………這些分享經濟正在全球流行,估計約創造了260億美金的產值。鑒於全球自然資源逐漸耗竭,汙染日益嚴重,人們開始減少浪費,且把自己擁有的東西做更有價值的利用,人們開始分享。

 

分享是一種內在而直覺的東西,它與人類文明進步息息相關。分享也是最古老的人類行為,狩獵、農耕…..人類歷經好幾千年的集體分享時代。從飲水到放牧,從開路到整個交通建設,分享存在於我們每天的生活方式。但是,隨著都市化、個人化、私有化的增加,分享逐漸從我們的認知中淡化。

 

人們被教導成具有很強擁有慾望,喜歡過著重資產生活,流行超級消費,拼命購物來把家裡塞滿,其中很多物品常是不需要的、很少用的,甚至用不到的。廠家不斷用各種有效手段強制消費者疲於花錢消費。在這環境下,一種新型、草根式的商業模式已經出現,它們讓顧客花最少的錢,讓地球資源最少浪費的方式,只買所需要的物品。這種模式正在流行,且全面影響所有部門活動,它被稱為分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互聯網促成分享經濟的實現,也帶來大規模的社會改變。15年前,eBay and Craigslist是第一代開拓者,兩者帶來P2P商業模式,人人可以同時成為買家與賣家,它促使每個人將沒有使用的資產重新發揮價值,亦即「將我們新發現的能力資本化,運用網路,有效地把數以百萬人所有的東西和他們的需求連結起來」。分享經濟被稱作「協作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由Rachel Botsman大力倡導。

 

Botsman主張分享經濟不是一種短暫流行趨勢,它是一項有威力的文化與社會力量再發現,不僅只重視消費「什麼」,更強調「如何」消費,把「小我」的文化變成「大我」的文化。Owyang (2013)研究200家新創公司,發現以分享經濟為名而籌募的資金有20億美金,分享的對象五花八門。

 

分享經濟最重要的一項元素,就是信任。任何分享活動都要借助信任來促成。由於它是分享經濟能夠成功的核心要素,各領域領袖都在思考:陌生人從事P2P交易時,如何建立與維持信任。儘管這一議題一直受到關注,但用戶(陌生人)的聲音很少受到重視。本論文乃從用戶觀點來探討:如何建立與維護分享經濟的信任。

 

Airbnb平台提供很棒的個案材料,來探討這個新興,且蠻複雜的信任議題。Airbnb是一個全球性的P2P住宿分享網站,推出後經歷曲棍球式的成長。

 

屋主把自家房子租借給陌生人(sharing a home with a stranger),此項P2P是極需倚賴信任的行為,尤其2011年發生搶劫、惡意損毀、偷竊事件後,Airbnb採取更進一步的措施,包括對屋主提供100萬元保險,以及全天候安全警衛服務。

 

為了研究用戶對這項服務的觀感與體驗,本文針對經常旅行、網路活耀用戶,進行質化訪談,這些訪談資料反覆編碼,以四項研究子題進行歸納與分析,能深入到分享經濟相關各層面,非僅限於Airbnb用戶分享範圍。本論文因此得到如下的結論:在未來快速成長的分享經濟,可攜式聲譽系統(portable reputation system)是提供信任的基礎。

 

本論文的文獻探討分為兩部份: 第一部份討論分享經濟的三項驅動因素,並說明信任在維持分享經濟發展的角色。第二部份介紹各類相關領域的信任理論,再進一步集中於網路環境的信任問題,據以探討:(1)聲譽系統、(2)社交連結圖、(3)市場中介的信任,三者如何建構出P2P環境下的網路信任(online trust)特質。上述文獻探討將提供接續實證研究的建構依據。

170427-3.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