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等候理論(3)

等候模型除了推算等候發生的時間、人數外,最重要的是推算這些數值發生的機率。推算機率必須進入符號建構的數學運算領域,會嚇倒大家。是否可以不靠複雜數學,搞通等候機率?本篇內容正是。

01300001128119141958101345284_s.png

由於Excel協助,我才有辦法設計出這套獨創的等候機率解說。在等候理論(2),搞通了:(1)到達率、(2)服務率、(3)到達的時間間隔、(4)每次服務時間、(5)忙碌強度、(6)全程人數、(7)全程時間、(8)等候時間、(9)等候人數,9個等候專有名詞等候值的意義、運算與關係,接下來,我們要建構對這些等候值出現機率的預測,以判定一個服務系統的優良品質與顧客服務水準,據以改良服務系統以提高服務水準。

上述9個數值中服務率是企業最能控制的變數,但提升服務率常會提高營運成本,兩者必須加以平衡。忙碌強度是很好的決策指標,太高表示顧客必須等候,太低又是服務產能的閒置。所以應在表13調整數據,模擬各種情況,選取合宜的忙碌強度,以兼顧兩者。

進入主題之前,先建立3個觀念:

首先,前兩篇文章所敘述的數值,或者表13(重製為表14)所推算的(等候)時間、人數都是平均數值,如果從現場觀察,這些數值是隨機發生的,表13的數值是大數據特徵值而已,協助我們掌握系統模型的特質

其次,表14兩個直接輸入的數值:到達率服務率,是(等候)時間、人數機率分配最重要的特徵值,換言之,當我們推算有3個人在等候的機率,會把這兩個數值其一(有時會同時)當作已知數,輸入公式求算(3個人在等候的)機率值

最後,(等候、服務)人數、時間都呈指數機率分配

指數機率分配是一條像溜滑梯似地從左上方溜向右下方的曲線,溜滑梯曲線說明:某件事發生的個別機率都不同,第一次發生的機率很高,第二次發生的機率會急速下降,最後趨於平緩。意思是,第一次發生機率很高,第二次發生機率大幅下降,第三次降幅稍緩,第四次更緩,………以此類推,次數愈大,發生機率愈低,下降幅度愈小。

圖20

325px-Exponential_pdf.svg.png

指數分配看似複雜,機率的計算卻非常簡單,基本公式是:把發生次數當成某一數值(作底)的指數。只要這一作底的數值小於1,次數愈大,機率就愈小。各位想像一個0.2(小於1)的機率數值,發生兩次,機率=0.04,發生三次,機率=0.008……這就是指數分配

有了指數分配的概念後,我們針對表13解答三組機率問題:(1)現場客人數目、(2)下一位客人等待時間、(3)多長時間沒有服務客人。第一題在求算人數的發生機率,後兩者求算時間(分鐘)的發生機率,每一組問題都取  0到30的次數求算機率。設計這三組問題目的在演練等候理論的機率運算公式,接下來再來解答不屬於指數分配的Poisson分配的機率問題,但先聲明,本篇文章還無法解說這些機率值在設計或改良服務系統的應用。

(一)現場客人數目

假設當現場只有一位服務人員,有多少客人正在現場?從沒人(0)、1人、2……,到30人,機率各為何?

客人在現場,若非(一位)正在接受服務,就是(其餘都)在等待,本題的特徵值忙碌強度,是到達率服務率兩者相除,0.75=0.5/0.667,它與不忙碌比率加起來= 1,或者1-0.25=0.75。

1. 客人=0(沒客人),連一位在接受服務的客人都沒有,機率=0.25=不忙碌比率= 1-忙碌強度。

2. 客人=1,這位客人也許正在等待,也許正在接受服務,機率=0.25*0.75=不忙碌比率*忙碌強度。

3. 客人=2,兩位客人等於忙碌強度2次方(指數),機率=0.25*(0.75^2)=不忙碌比率*(忙碌強度^2)

以此類推,每增加一位客人,忙碌強度都自乘一次,所以機率公式是:機率=不忙碌比率*(忙碌強度)^nn是客人數。

現場客人數目從n=0-30的機率列於Excel D欄位,E 欄位是它們個別的機率值,E5格輸入=(1-$B$12)*$B$12^D5 ,然後copy下來。若n=0(沒客人),上述公式(忙碌強度)^ 0=1),所以機率=不忙碌比率

表14

QQQ8.png

E3是用@SUMPRODUCT將兩個欄位數值相乘再加總的值,乃是這一機率分配的期望值,它接近於B16格的全程人數,也印證本文開頭說的:前兩篇文章所敘述的數值,或者表13所闡述的(等候)時間、人數都是平均數值(或特徵值)。

根據表14的DE欄位劃出本題的機率分配圖如下:

圖21

QQQ9.png


(二)下一位客人等待時間

推算下一位要接受服務客人的等待時間(t),它關連服務率特徵值),它的機率公式是以等待時間為指數,底數是自然底數 e

為何要以自然底數 e為底?它涉及複雜的數學推導,留給數學家去推導,您只要記住我教的公式就夠了。

自然底數 e ExcelEXP(t)表示,括弧內的t,表示自然底數 et次方,它幾乎是很多機率計算的基本值,亦即,很多機率公式都有這一成份,此一基本值乘上服務率(等待時間的特徵值),構成完整公式:

等待時間的機率 = 服務率*EXP(-服務率* 等待時間)

數學上,某值的負次方(指數),必然變成分數,數值一定小於1。Excel G欄位是從0到30的等候時間(分鐘),上述公式=$B$6*EXP(-$B$6*G6)輸入H6格,E欄列示下一位要接受服務客人要等待的機率。

如同上例,H3是用@SUMPRODUCT將GH兩個欄位數值相乘再加總的值,是這一機率分配的期望值,它接近B11格每次服務時間

圖21

QQQ10.png

(三)多長時間沒有服務客人

當我們設計一套服務系統,我們會關心「多長時間沒有服務客人」,它的另一面是「多長時間顧客沒有到達」,1分鐘、2分鐘、3分鐘..........是顧客到達時間,所以它關連顧客的到達率(特徵值),它的機率公式是以到達時間為指數,底數是自然底數 e,公式為:

到達時間的機率 = 到達率*EXP(-到達率* 到達時間)

上述公式與前一題公式非常類似,它們都包含EXP(t)(基本值),指數若為(-服務率* 等待時間)EXP(t)前面一定是服務率,指數若為(-到達率* 等待時間)EXP(t)前面一定是到達,兩個公式非常像,也很好記,表示它們有相同的推導過程與邏輯。

表14J欄位是從0到30的到達時間(分鐘),將=$B$5*EXP(-$B$5*J5)輸入K6格,copyK欄就是多長時間沒有服務客人到達時間的機率。如同上例,K3是用@SUMPRODUCT將JK兩個欄位數值相乘再加總,也是這一機率分配的期望值,它接近B10格平均到達時間

圖22

QQQ11.png

(四)多長時間內會來多少客人

除了上述3個機率問題外,依據表13/14的數據,我們會關心,10分鐘內會來多少客人機率,它的10分鐘到達人數是每分鐘到達率的10倍,或者=0.5*10=5,平均來客數=5,來客人數呈Poisson 分配,它與指數分配有很密切的關係,演算公式中有一基本值:平均來客數為指數,底數是自然底數 e,它的公式是這一基本值(前面)乘上(來客數^平均來客數)/來客數的階乘):

來客數機率 =[ (平均來客數^來客數)/來客數的階乘]*EXP(-平均來客數)

表15

QQQ22.png

公式中的(平均來客數^來客數)/來客數的階乘)看似很複雜,但只要輸入Excel一次,copy,所有機率值就算出來了,如表15,基本值EXP(-平均來客數)=EXP(-5)=0.0067放在G欄位。公式的分子,平均來客數^來客數,是以平均來客數為,來客數為指數,分母是來客數的階乘,若來客數=3,分母是:3*2*1=6,若來客數=4,分母是:4*3*2*1=24。來客數=0-3的機率值如下:

1. 10分鐘內客人=0,機率=EXP(-2)=0.7%

2. 10分鐘內客人=1,機率=[5/1]*EXP(-2)=3.4%

3. 10分鐘內客人=2,機率=[(5^2)/2]EXP(-2)=8.4%

4. 10分鐘內客人=3,機率=[(5^3)/6]EXP(-2)=14%

圖23

W1.png

本文後記

我設計的三組機率問題的求算,目的在提供讀者一套簡單的機率公式理解或記憶方法,簡單講,任何等候理論的機率分配,都從表13/14九個名詞定義出發,不斷輸入各種數據,包括使用Solver,加以模擬,才能強化對等候理論變數的理解,並徹底將上一篇文章搞懂。

表13的到達率服務率,實務上,有許多相同的表達,例如關心某一段時間內客人的到達數,但這到達數不呈指數分配,它呈現的Poisson分配,更貼近現實,很多事物未必第一次發生後,下次發生的機率都會大減。

下一篇文章要進入.......多位服務人員(n>1)的等候情境。

有關指數機率分配的數學模型,強力推薦台大數學系翁秉仁教授的文章Poisson 分配、指數分配與排隊理論,請上網查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