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等候理論(4)

等候模型與顧客排隊方式有很密切關係。過去我們常看到多條排隊、多櫃台的服務模式,現在已經改為一條排隊、多櫃台的服務。並且使用抽號機來排隊,顧客進入現場,先抽一張號碼牌,進入排隊等候流程,任何一個櫃台只要完成服務,下一位就被唱號,接替服務。

photo (1).jpg

學術上用MMs代表等候模型,第一個M代表客人(到達),第二個M代表服務Service),s代表服務台數number of server)。s=1MM1: S=2MM2………,依此類推。圖23與圖24都有五位服務櫃台,但排隊方式不同。圖23讓每個服務櫃台擁有各自的排隊隊伍,圖24只有一條排隊隊伍,任何櫃台只要完成服務,就輪到下一位等候的顧客。

圖23

W4.png

圖24

W3.png

圖23與圖24雖然服務櫃台數相同,等候模型卻不同,圖23五條MM1模型,圖24一條MM5模型。前面三篇等候理論都探討MM1(單一服務櫃檯),本篇要進入探討多服務櫃檯的等候理論。

1513單純MM1模型)的擴增,MM1與MMs兩模型各項等候數值並呈,可以想像為,它們代表圖23與圖24兩種不同的排隊設計,服務櫃台數相同,MM1取圖23其中一個櫃台的排隊與服務進行觀察,MMs是圖24整體排隊與服務進行觀察。

表15

W2.png

在MMs模型的E7打入服務人員數值(或櫃檯數)5,即成為MM5。表15MM5到達率服務率相同於MM1,MM5的到達率2.5,MM1是0.5,將5個櫃台的排隊併在一起算,也是2.5(=0.5*5=2.5)。相同到達率與服務率下,MM5的到達的時間間隔、每次服務時間、忙碌強度也和MM1一樣再下來的數值就完全不同了。很明顯的,MM5的等候人數與等候時間都少於MM1的數值,說明MM5的排隊設計確實帶來更好的顧客服務水準。

這些不同的數值是怎麼計算的??MM1與MMs為何會算出這些不同的時間、人數等候值??MMs的服務效率優於MM1確是真的嗎??

搞通上述問題,就算搞通等候理論,你就可以很有自信地使用表15,任何排隊等候問題,立即能夠精算顧客排隊時間成本與服務效率,進行流程改造。

圖25

QQQ2.png

MMs各項等候值的計算不脫我上課使用的這張投影片,它們都詳述於「等候理論(2)」。唯一最難計算的是表15的E21(灰色格),缺少E21現場沒有客人的機率),E16以下的數值都無法計算,但E21的計算又特別複雜、繁瑣,本文只作簡單交代,不作深入解說,我用另一張試算表計算出來,放置於E21。由於這一運算限制,我特別提醒,在你自己建置的表15,MMs的(1)到達率、(2)服務率、(3)服務台數的數值若作任何更動,只要E21的數值沒有重新計算過,MMs出現的新數值都是錯的

除了E21、E22格以外熟悉MM1,用它推導MMs,把MM1建立的概念直接轉移到MMs,善用表15兩個模型並列,互相參照,你能很快掌握這種一條排隊、多櫃台的服務模式。以下再複習一下MM1建置的要領與邏輯。

MM1將九個專有名詞(1)到達率、(2)服務率、(3)到達的時間間隔、(4)每次服務時間、(5)忙碌強度、(6)全程人數、(7)全程時間、(8)等候時間、(9)等候人數,放在B欄表格上下依序緊鄰排列,讓人一目了然,能夠直接作視覺換算,像瀑布一樣,由上而下,用上格數據推導下格,MM1第16列B16(全程人數)以下,都是上一格數值推導下一格。全程人數根據B12忙碌強度推算,公式=忙碌強度/(1-忙碌強度) =忙碌強度/不忙碌比率

MMs也根據這一邏輯設計排列,但16列E16以下,全程人數->全程時間->等候時間->等候人數的排列和MM1不一樣,上下次序作了調整,MMs的次序是:等候人數->等候時間->全程時間->全程人數。MMs作上述調整,目的在讓同一列的兩個數值使用很類似的公式,例如:

MM1的全程人數=忙碌強度/不忙碌比率MMs的等候人數=(忙碌強度/不忙碌比率)*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兩者差別在於MMs的等候人數多乘上E22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表15上B16與E16都有從B12與E12標示的箭頭,但E16多了來自E22的箭頭E22=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標註E16的公式必須再加入E22

MMs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機率:(1)E21現場沒有客人的機率、(2)E22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MM1也有這兩個機率值,但計算上卻非常簡單,它們分別B21不忙碌比率=/(1-忙碌強度),與B22忙碌強度

MMs這兩個機率值(E21與E22),計算上非常複雜,E21(現場沒有客人的機率)是透過另外寫Excel巨集指令計算的(沒有show出來)。E22(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E7*E12)^E7*E21/(FACT(E7)*(1-E12)),公式是由三個數值構成:E7:服務人員人數,E12:MMs忙碌強度,E21現場沒有客人的機率。注意E22包含上一格(E21)的機率值。有了這一數值,才可以求算MMs的等候人數E16)=E12/(1-E12)*E22。

有了E16數值,接下來的等候時間->全程時間->全程人數,都是用圖25的公式算出來的,計算方法在等候理論(2)解說過了。

表15的MM5顯然是不需要讓顧客等候太久的設計。如果顧客到達率、服務率都不變,減縮一個櫃台的服務(s=4),會對顧客的等候造成什麼影響???Excel重新計算MM4,各項等候數值列於表16。

表16

W5.png

排隊等候人數從表15的1.385(約1.4人)大增為12.975(約13人,現場隨時都有顧客在排隊,E21現場沒有客人的機率不到1%(=0.66%E22現場服務人員都在忙碌的機率=86.5%,不過,等候時間只有5.19分鐘,比MM1的等候時間只多了0.7分鐘,應該是顧客可以忍受的。顯然,減少一個櫃台服務,公司可以節約人力成本,但不會帶來顧客排隊的不滿,是可以考慮的方案。

如果再減縮一個櫃台,只剩3個櫃檯的服務MM3各項等候數值又是如何呢??

它將是如同1124選舉排隊的災難,此時B12忙碌強度=1.25,數值大於1,Excel已經無法計算E16以下的各項數值。等候理論的忙碌強度大於1,表示系統超載,人員必須加班。否則就是嚇跑顧客,他們不敢來排隊,轉移到別家去光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