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

 

今年5月到美西各大城市走了一趟,認識「灣區」(Bay Area),是我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以往我們熟悉的舊金山、矽谷,都屬於「灣區」,不知灣區,只知舊金山、矽谷,猶如見樹不見林。

 

所謂「灣區」是「舊金山灣以及周圍環繞的區域」,簡稱「灣區」。所謂「舊金山灣」又包括「中舊金山灣」與「南舊金山灣」,還有往北的San Pablo BaySuisun Bay(請參閱以下地圖)。所以,嚴格定義的「灣區」面積範圍還要看,涵蓋了那些「灣」,以及從這些「灣」輻射出去的地理面積。

0918-1.jpg

狹義的「灣區」只涵蓋「南舊金山灣」兩旁山谷,東西寬519 公里,南北長77公里,「灣區」平原面積約一千平方公里。但是,如果把北邊的「灣」算進去,南北長度約97公里,平原面積總計約四千平方公里,大約是1/9台灣面積(36,000平方公里)大,但台灣山地面積佔70%,所以,「灣區」平原面積大概是台灣平原面積的1/3

 

2016年「灣區」人口只有900多萬,GDP7,210億美金,高出台灣的5280億美金,佔加州GDP17%。「灣區」所建構的產業都是高附加價值,且執世界牛耳,包括高科技產業、創投金融、生物科技、教育……….,每一產業都引領世界創新風尚。

0918-2.jpg

單位:10億美金

 

由於「舊金山灣區」如此成功與耀眼,連帶地,「灣區經濟體」開始受到注目,許多沿著河、湖、(內)海的一群城市融合成「灣區」,城市與城市之間藉著相鄰的河、湖、海,而密切聯繫,日本「東京灣」的「灣區」,就是一個著名的「灣區」。

 

「灣區」城市因相鄰,環抱海灣,遙遙相望。先行發展的城市居於軸心(Hub)地位,帶動鄰近城市發展,透過便捷的運輸交通,互相拉引,衛星城市開始建立自己的特色產業,與軸心城市形成產業分工,多元化產業聚落就在「灣區經濟體」形成。

 

中國的珠三角,或者是粵港澳大灣區,是最急切想仿效「舊金山灣區」成功經驗的「灣區」。灣區帶的三角城市:「廣州」、「珠江」(澳門)與「香港」,對區內城市扮演通往世界與中國內地的多重加持,三角城市形成推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大心臟。

0918-3.jpg

佛山是中國一線製造業城市,它利用香港的國際化資訊網路,接軌世界,它與廣州市中心以地鐵和高速公路連接,交通時間花費約一到一個半小時,它為廣州運載豐沛的低端人力與商品,成為廣州重要的衛星城市。

 

2016年佛山的經濟規模為8600億人民幣,由於緊靠廣州,它很容易被廣州「吞噬」,它必須對抗其他周遭城市(例如中山、珠海)的競爭,才能自主發展領先全球的產業。

 

這一步對於佛山,卻有千里之遙,我期待看到城市領導人的突破與創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