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校組織是學習型組織嗎?

洪明洲

多數學校其實是比企業界還官僚的組織,學校根本沒有資格稱之「學習型組織」──它可能是一個特權與腐化組織(特別是台灣的公立學校)。奇怪的是:從這一環境出身的很多教授,竟然教導別人建置「學習型 組織」。

多數人都曾在學校組織中「學習」過,但是,學校組織究竟是否能稱為「學習型組織」?卻少有人質疑。生活在創意世界的洪明洲教授.bmp  

10多年前我自己率先在台大實驗「學習型組織」,那時期是我教學生涯中生產力最高的階段。當時我對學校「官僚」組織綁鎖老師與學生「創新與創業」活力(特別在商管創新方面),大加撻伐。

兩年前,我從台大退休後轉到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簡稱「文大推廣」),常對人說:「我由台灣(大學)轉進中國」。其實,我是想到「文大推廣」來實驗與見證「學習型組織」。

★實地體驗=知識管理

在大家很熟悉的學校組織,長久已經建立一個根深蒂固的管理模式,「文大推廣」以一個完全不同的組織與管理模式,鼓勵員工學習,接受挑戰。它從傳統教學業務找出創新業務,從實務摸索建立獨特的專長能力,它建立一個活生生的學習與創新組織。變革不僅表現在例行業務的改變,也表現在許多細微地方:清潔、顧客服務、開會、員工訓練、內部軟硬體設施………,任何人只要到這棟大樓就可以感受「變革」。

容我以在「文大推廣」實驗與見證數年的心得,來為大家說明為何「文大推廣」是一個「學習型組織」。我的這篇文章參照史丹福大學企管教授Robert Sutton IDEO企業體驗他們員工的創新活動而寫出IDEO個案,讓大家認識到「原來企業內部的創新活動」根本不是書上所講的那樣八股。

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有「置入性行銷」之嫌,歡迎到「文大推廣」仔細參訪,最好也能像我一樣,以近乎8年時間觀察與研究一個組織,而且看盡每一細節,細數每一變化,千萬不要「走馬看花」、「人云亦云」。記住:「長期實地體驗是知識管理的精髓」,知識是不斷檢驗出來的,如同史丹福大學企管教授Robert Sutton 編寫IDEO企業個案一樣。(Robert Sutton出版「真相、傳言、胡扯」一書,本人曾在台北企經會讀書會介紹過)

★流動型組織

「文大推廣」的總部位於台北市建國南路與和平東路交口,它是一座10層高樓,川流不息的外生,加上387位內部同事,從早到晚不停在此學習、充電、創造、工作、經營。

「文大推廣」有獨立的行政作業、工作團隊、組織文化、考核機制、經營模式……,不像一般學校組織與行政長年不變,這個「學習中心」卻是變動的、顛覆的、透明的、科技的。

從建物來看,它沒有一般大學建築物的宏偉,它的基地面積很迷你(只有315坪),全部樓地板面積約4476坪,由地上10樓加上地下4樓組成。裡面到處是前衛空間系統,一樓有櫥窗型藝廊、多功能迷你展覽廳、接待中心、長廊、智慧型立體停車場、便利商店、電腦教室,地下一樓有國際會議中心、多功能表演廳,地下四樓是數位圖書館(包括討論小間、影視小間),七樓有攝影棚,各類型 教室(電腦教室、電子音樂教室、舞蹈教室、音樂教室……)與老師研究室、員工辦公室散佈大樓各處。

 教育機構一樣做到五星級的設備和服務.bmp

這樣狹小的空間「裝」進如此多房間、每天「塞」進數千人,卻不感到擁擠,因為內部大量使用玻璃隔間而窗明几淨,空間走道隨季節活動裝飾而溫馨親和,教室桌椅擺置、隔間、用途每天變動而展現多元效率。這是一個流動空間,不僅學生流動,職員與老師也流動(在流動辦公室工作),所有設備與管理系統,例如數位講桌、門禁管理系統、監控系統……更是流動(不斷升 級),這些系統由技術人員研發,致力於以先進科技來提升空間的生產力。

大樓的先進硬體設備經常吸引很多單位來觀摩、學習,每週至少有2-3團訪客,每年有千人次參訪,學界與企業各佔一半,大家都來觀摩硬體,但是最有價值的軟體卻是一般人看不到的。

例如,這個機構最可貴的創新是從教訓經驗中學習,而不是死守傳統學校營運觀念。2008年八月,地下一樓國際會議中心發生線路走火,這場火災成為讓整棟大樓重新換新大裝修的轉機。現在走進大樓大廳,彷若置身機場大廳,它是全國唯一標榜五星級飯店接待規格的校園。大廳中央懸掛數位看板,櫃檯有接待人員親切提供服務,旁邊有公園長椅,訪客可以休息等候,也可以到展廳欣賞藝術作品,這些都是火災後重建,將過去管理缺憾,轉換成更好服務的創新成果。

這個機構的管理不像一般學校只重視功能,缺乏服務介面(Service Interfaces)。相反的,這裡處處看到與顧客貼身接觸的人機結合介面,整個環境正是哈佛大學教授倡導的最佳門面Best Face ForwardRayport and, Jaworski2004)服務概念。在全棟大樓走動,嗅不到一絲霉味,地板與玻璃永遠光滑,看不到垃圾,因為它的清潔團隊效率驚人,隨時清掃,電腦嚴密控管各樓層清潔區域,清潔管理以飯店為標竿,一般校園根本不會有這樣創新想法。

★經營模式

推廣教育要靠開授新課程來創造業績,但這些新課程要不斷測試,直到新課程為市場接受,才有可能獲利,否則風險很高,它的失敗率是50%,表示新課程有一半招生不足而開不起來,若開班就要虧本。

如何克服開班風險呢?這也是摸索學習得來的經營模式。首先新課程由專責團隊探測市場,透過資訊管理系統計算每期課程的BEP(損益平衡點),精確估算師資、教材與行銷廣告等變動成本,以及各種損益兩平點下的訂價、成本方案,找出最佳方案,然後與其他機構團體聯合行銷,以合作對象的顧客作廣告行銷降低新班風險。當新課程順利開班,且連續兩期達到BEP,學員滿意度達八十分以上,該測試課程才算正式上線,並推到全台八個教學中心開課。

如果經過兩期卻無法通過測試的課程,團隊會進行檢討改正,從焦點團體訪談獲得資訊,再進行修正與測試。曾有一門「基礎彩妝」新課程開課失敗,經檢討更名為「電眼美人妝」就一砲而紅。

文大組織圖.jpg 

文大推廣教育部有很濃烈的學習文化,執行長辦公室就是會議室,每天不斷來開會的「流動人口」在此腦力激盪,提供改革方案。人力資源中心提供內部員工的各類型訓練課程,幾乎可以媲美於這個機構對外行銷營業的課程,確使員工能獲得職場多元技能。各單位的業務檢討會議常以「學習營」方式舉辦,各負責人作業務檢討改善報告時,台下專家打分數講評,並採取淘汰賽,選出優勝者給予獎勵。

★領導風格

最後,要描述一下這裡的最高行政首長──教育長,他獨特的領導風格造就這個組織的獨特文化。他行事俐落,從不自己主持會議,極少找部屬到辦公室談公事,有事他都主動出擊──直接到執行長下達指令。他的走動式細微管理不如正統管理所描述的「正經」,而是一些怪異想法,例如,只因為他認為半夜路人走過這棟大樓,看到鐵門深鎖會對這機構留下不佳印象,就堅決要求這棟大樓鐵門絕不拉下,永遠保持最佳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