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常青會28屆的聚會

28年來,有一班學生每年聚會一次,從未間斷。這群畢業於台灣科技大學的學生,將同學會取名為「常青會」,它可能創造全世界維持同學聚會最長(28年)的紀錄,但願教育部能表揚這種成就。

很幸運的,我在28年前正是這群學生的「老師」,28年來,我也和他們「每年聚首」,見證台灣教育史上的「奇蹟」。這次聚首相約在10/17-18兩天一夜,地點在埔里,晚上夜宿桃米鄉,同時體驗921地震後全國最成功的桃米鄉社區重建。

 我與28屆長青會會長合影

1我與28屆長青會會長合影.JPG

2001年,我曾在數位周刊49發表文章,紀念長青會第20屆的聚會。我把他們比作哈佛大學商企管碩士(MBA)學生,用以類比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以任教的第一批MBA學生之調查研究。重新PO出這篇文章,用以紀念我與這群學生「常青的友誼」,當時文章對這一班學生的狀況描述是:

20年後,這群學生中有人已經辭世,有不少人已經退休,有人當了校長,多數人當過副總經理、總經理、總裁、企業家,說明台灣真是一個非常動盪的變革社會。

上述描述,若將「20年後」改為「28年後」,變化不大,但八年中最大的改變是:退休同學愈來愈多,而且同學聚會的話題幾乎是「養生與健康」。

回首28年,我與這群學生都生長在一個「偉大時代」,誠如八年前的文章所寫的:不是我們天生很偉大,而是這個大時代的大環境讓我們偉大。 

參加「長青會」28年的聚會,我的心裡仍然想著:人無法長青,但只要沒有倒下,每一個人都會常青

常青會開會情形

2長青會開會情形.JPG 

在地理中心準備合影

3在地理中心準備合影.JPG 

 

常青會

洪明洲

紀念長青會20屆聚會,本文發表於數位周刊49期(2001

檯面上,我們看到50歲上下的明星人物執掌社會機器,他們多數畢業於明星學校,在過去20年之間,因緣際會,碰上難得的台灣社會與政治變化,脫穎而出。

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任教時,以任教的第一批哈佛企管碩士(MBA)學生為研究對象,追蹤他們長達20年。這群1974畢業的115名哈佛人堪稱是當時全美精英,20年的職業生涯、事業抉擇、奮力打拼、以及家庭婚姻與事業成敗全數紀錄在6年前科特教授出版的「新規則」(New Rule)一書中。

20年之間,科特教授每年向這115名哈佛MBA發問卷,從工作狀況、薪水、升遷,問到婚姻家庭、身體健康、置產投資。其中半數哈佛人,科特教授還親自拜訪,身家調查--包括進行深入的心理測驗。這本書反映該一年代的成功新規則--影響115名哈佛精英的成就,不是他們的睿智、才幹、出身,而是大環境的變化。

科特教授的年紀正好與這115名哈佛精英年齡相仿,他說:「追蹤觀察這些與我同齡人,傾聽他們的感受,真是一項迷人的工作。」這項調查提供這115名哈佛精英,每年都用一點時間停下來想一想:這一年我做了些什麼事情,影響我日後的生命又是什麼?

1975年,哈佛MBA工作第一年,只有7%的人是主管、企業家或者老闆;1992年,幾乎80%的人都擔任此一職業。1975年,有13%的人表示,擔任總經理的職務是他們首要的職業目標;1992年,超過50%的人已經擔任這一類職務:差不多50﹪的人被稱為董事長、副董事長、總裁、總經理、執行長或企業家,另外有30﹪的人已擔任執行副總裁、資深副總裁、集團副總裁或合夥人。

1974年到1992年,他們的收入平均增加了10倍以上,淨財產增加了100倍,每人財產都超過了100萬美元,相當於40戶一般美國家庭淨財產的總和。

如果讀研究所時,我能轉進哈佛商學院,我應該很接近74年級畢業的哈佛人,不過,我在台灣看到的社會精英,都不差!

20年來,我也與一群年齡與我相仿的社會精英,每年聚會一次(除了我三年留學美國的時間以外)。他們是我初任教職的第一批學生--民國71年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現改名為台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41畢業生,他們以「常青會」之名,每年在不同地點開同學會,20年從未間斷。

忝為這41學生的人師乃環境造成。20年前的以前,他們與我走兩條不同的升學路,一條是職校體系專科畢業生,服完兵役,工作兩年,考進技術學院,我因在普通學制上一路順風,就成為他們的老師。

科特教授在「新規則」一書描繪的115名哈佛精英的故事,大致也發生在我及我這群41名學生身上,但結局更戲劇化20年後,這群學生中有人已經辭世,有不少人已經退休,有人當了校長,多數人當過副總經理、總經理、總裁、企業家,說明台灣真是一個非常動盪的變革社會

大環境將1975不敢奢望當總經理的87%哈佛精英,通通推到這職務之上。20年前,這群41名學生不敢奢望未來都是赫赫名士,但大環境將他們推到今天的成就--只有20年前輕諾的年年聚會,全部兌現,其餘的人生變化,大都不是畢業當初期望的未來

連哈佛精英都不敢奢想的成就,環境讓人「心想不到,卻事成」。我想連陳水扁都有這樣的體驗--不是我們天生很偉大,而是這個大時代的大環境讓我們偉大。

參加「常青會20年的聚會,我心裡想著:人無法常青,但只要沒有倒下,每一個人都會常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