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案研究方法

在「個案研究」文章,對於某教授的論文以及他以該論文為範例講述「如何做好案例研究?」,提出嚴厲批判。由於他的PPT示範的論文,內容盡是理論名詞或文句的兜轉,論文的理論模型說明、推理、釐清,研究主題的探索、批判、建構,講述都不及格。本文想展示正確的論文研究方法,去除用論文格式寫散文的毛病。

image

論文就是論述論述就是理論說明、推理、釐清。我特別強調釐清(clarify),理論的說明與推理也都是釐清,論文不能愈寫愈讓讀者迷糊。論述就是釐清:

* 把真實的現象講得更真實
* 把模糊不清的事實講清楚
* 把受誤解的事實講得不再讓人誤解

某教授論文最大敗筆就是:沒有將理論名詞內容講清楚,他的論文或PPT都在用模糊的理論名詞,描述模糊不清、受誤解的現象或事實。例如,戰略路徑、戰略模式......,擅加戰略兩字,作者就要交代為何要冠上戰略,戰略路徑與非戰略路徑的不同,不能將這些迷惑或模糊留給讀者。

我查考多數文獻,沒人使用戰略路徑,作者論文引述的Path Constitution Theory路徑構成理論),出自:Singh, Mathiassen, and Mishra: Organizational Path Constitu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elehealth, MIS Quarterly Vol. 39 No. 3, pp. 643-665/September 2015.。這篇文章以技術路徑創新路徑為議題,陳述非常清楚,原文將路徑、路徑構成、路徑構成事件三者作了釐清,並列表如下:(原文截圖)

image

原文使用「個案研究方法」,詳細交代個案公司創新路徑的轉變:

image

讀者若有興趣瞭解Path Constitution Theory,可以下載Singh等三位作者的原文來看,我推想某教授的論文應該延續這篇論文,若要深入了解路徑構成理論,建議去讀原文,無須浪費時間讀這篇中文文章。

除了批判PPT示範的論文寫作不夠專業外,我也對作者使用的「個案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論文使用的「個案研究」乃是史丹福大學Kathleen M. Eisenhardt教授倡導的「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Building theory from case studies),注意,它不僅是「個案研究」(Case studies),它真正的重點是「建造理論」(Building theory)。

15153-rules_news.jpg

Eisenhardt教授為「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下了以下定義:一種研究策略,它使用一個或數個個案,以個案、實證的例證來創建理論構想、命題、理論。Building theory from case studies is a research strategy that involves using one or more cases to creat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propositions and/or midrange theory from case-based, empirical evidence (Eisenhardt, 1989).

Eisenhardt教授已經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發表兩篇有關「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的文章,我將2007年發表的文章「Building Theory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讀了一遍,收穫頗豐。「從個案建造理論」結合了個案實務理論,是當今商學研究最重要的研究方法,我將研讀心得分享如下。

政大企管所博士班同學都讀過1962年Chandler教授寫的策略與結構,它就是「從個案建造理論」的經典著作。個案研究能針對某一現象的特定事例,從多種資料來源,提供豐富且實證的描述。個案可以是歷史典故,例如Chandler(1962)或哈佛大學教授Graham Allison的《決策的本質:解釋古巴飛彈危機》(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但更多「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的個案是新近流行事件,我最心儀的管理學者之一Clark Gilbert,就是最會利用新近流行事件的個案研究建造理論的學者,他研究報業組織面對網路威脅所呈現的僵化,2005年發表Unbundling the structure of inertia: Resource versus routine rigidity.,驚動實務界與學術界,2009年因該論文的聲譽被挖腳去擔任Deseret Digital Media的CEO。

1473456191_e6ea.jpg

熟悉上述「從個案建造理論」的著名文獻,我們瞭解「從個案建造理論」是以個案為基礎,歸納個案現象,發展出新興理論的研究方法。

在商學領域中,實務常常跑在理論之前一般研究個案,目的在瞭解實務狀況,進而套用所熟悉的管理理論,去解決實務案例的問題。「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卻反過來,它是從企業或組織(解決實務問題)行為,去發展理論,尤其新興理論,它存在於企業管理的實務,透過從個案觀察,整理實務行為背後的構念(construct)關係型態,以及背後的邏輯命題,進而發展、建構、形成新的理論。

Eisenhardt教授指出: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最有價值的優點有二:

(1)具備可重複性邏輯Replication logic:每個個案都是一件獨立實驗、一個分析單位,個案研究包含實務現象發生的豐富與真實背景資料,從中精粹出的理論是可以再被複製的。此一可複製性非常重要,請參考「商學研究與商學教育」一文(請直接點閱 )。

(2)它提供豐富質性證據,是連結主流的演譯研究最好的橋樑。

Eisenhardt教授也指出,雖然「從個案建造理論」屬於歸納性的個案研究,但它所發展出來的構念、衡量、可驗證的理論命題,與主流的演譯研究一致的(consistent)。

除了上述內容外,Eisenhardt(2007)文章提出「從個案建造理論」的5項要點

1. Justifying Theory Building (說明為何要建構理論)

2. Theoretical Sampling of Cases (個案的理論挑選)

3. Dealing with Interview Data (訪談資料的處理)

4. Presenting Empirical Evidence (展現實證證據)

5. Writing the Emergent Theory (撰寫新興理論)

以下我摘錄介紹「說明為何要建構理論」、「個案的理論挑選」兩項,其餘三項要點季留待各為去研讀了:

說明為何要建構理論

運用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必須說明:為何研究問題較適合用理論建構來回答,而不是使用理論驗證來回答。論文必須清楚點明該研究問題,而且交代為何現有理論沒有提供可行的解答(why there is no existing theory that offers a feasible answer)。換言之,如果現有理論可以回答研究問題,就不需要再採用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多此一舉)。

個案的理論挑選

個案研究建造理論必須解說為何要挑選該個案,個案必須具有母體的代表性,萬一它不具代表性時,作者要考慮如何將所建造的理論加以一般化,也就說明所建構的理論應再作一些修正,才可以應用於一般的企業或組織個體。

個案的理論性挑選(Theoretical Sampling )乃在說明所挑選的個案必須特別適合(particularly suitable)用來解說或延伸constructs之間的邏輯或關係,原文為:Theoretical sampling simply means that cases are selected because they a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illuminating and extending relationships and logic among constructs.從定義來看,它不是統計學上的理論抽樣,與統計學上的抽樣無關,它是選擇個案時,研究者必須注意個案足以解說要建構的理論變數與關係,我將sampling翻譯為挑選,以別於統計學上的抽樣

採用「從個案建造理論」挑選單一個案與多個案的理由(或理論性抽樣)不相同,Eisenhardt教授作了說明:

(1)單一個案被抽選的理由常是它的非尋常攸關性(unusually revelatory)、極端重複樣本(extreme exemplars)、或者是有異常(研究)接觸的機會(opportunities for unusual research access)(Yin, 1994)。

(2)抽選多個案則是為了比較,以釐清某一新發現是否同於單一個案的發現,或者具備可重複的一致性。多個案較能得到更健全的理論(more robust theory),但它的理論抽選卻較複雜,理由包括:replication, extension of theory, contrary replication, and elimination of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Yin,1994)。

後記:

介紹完Eisenhardt(2007)的文章再回去讀「個案研究」文章中我對毛基业教授的:如何做好案例研究?,以及他发表的“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路径转换过程:内外部正反馈和管理者刻意行为的影响”論文PPT,才知道毛教授介紹的個案研究是在談Eisenhardt教授的從個案建造理論,也才知道PPT上的(我不知道的)理論抽樣,若非讀Eisenhardt(2007)文章,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因為他的翻譯是錯的,原文應該是:Theoretical Sampling of Cases (個案的理論挑選)。

毛基业教授究竟對Eisenhardt教授的個案研究方法瞭解多少?我再將其中一張PPT轉貼如下:

1588901903-3706542356_n.png

對照上述研究問題,如果讀過Singh, Mathiassen, and Mishra: Organizational Path Constitution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elehealth, MIS Quarterly Vol. 39 No. 3, pp. 643-665/September 2015.,我相信這篇文章已經對毛教授的研究問題提出解答,且建構相關的理論模型。如果上一篇論文沒有回答,以下這一篇應該回答了:

Sydow, et. al.: Path Constitution Analysis: A Methodology for Understanding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Business Research,Volume 5 | Issue 2 | November 2012 | 155-176.

採用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首先要回答:為何現有理論沒有提供可行的解答。不知毛教授的論文是否回答該一問題?如果現有理論都已經回答了上述研究問題,這種研究還作什麼??

預告:

我將再以Eisenhardt教授另一篇論文介紹如何使用從個案研究建造理論的研究方法,建構生態系統的理論模型,同時評述像Eisenhardt教授這樣的大師如何撰寫論文,他們如何說明、推理、釐清理論概念與理論模型。請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