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技能
技術進步,電腦或機器取代許多人類工作,特別是人類的智能技能(cognitive skill)工作,未來,究竟有那些人類的工作,不會被電腦或電腦取代呢?這學期 組織理論研討教學,使用Andrew McAfee and Erik Brynjolfsson兩位MIT教授的著作 “Machine, Platform, Crowd: Harnessing Our Digital Future,” 帶領學生探索這一問題。
本課程閱讀了一篇論文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social skills in the labor market,這篇論文的開頭前幾段的內容如下:
有大量經濟學文獻解說,技術與高技能員工的互補性會帶來報酬的遞增性,或稱「技能偏異的技術變革」(skill-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1990年代開始,電腦替代例行性工作的中階技能勞工,但與高技能勞工形成互補,此為工作兩極化job polarization或「M型化」現象,勞動市場逐漸中空化hollowed out。
工作兩極化隱含對技能勞動的需求增加,但自2000年以來,高薪工作成長呈現停滯,它早於2007年的大蕭條。Beaudry et al.(2016)發現2000年以後美國勞動市場中,密集的智能技能職業仍在成長,Castex & Dechter (2014)發現智能技能工作的報酬2000年代比1980年代來小。當技術變動偏向技能導向時,為何智能技能的報酬卻都沒有增加?
可能的解釋是,技術進步速度減緩,導致高技能工作成長較慢,Beaudry et al.(2016)發現對智能技能需求的減緩乃因IT進步的周期逐漸進入飽和期造成的,Gordon (2012)發現2000年代早期,創新與美國生產力的成長都在減速。
但Brynjolfsson & McAfee (2014)提出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電腦功能太強,造成許多工作都改由機器來操作,它使得電腦資本取代技術密集的勞動,重新定義例行化工作的意義。
下面兩個圖列出2000年 與2012年之間高技術或智能技能職業的相對就業成長,圖1列出科學、技術、工程、數學(STEM)工作的成長,圖2列出STEM以外,經理人、老師、護士、………要大量用到人際互動技能等智能技能(社會技能)的工作成長。
圖1
圖2
換言之,如果將智能技能的工作分成STEM與非STEM(或社會技能)兩類。比較兩個圖,STEM的工作在衰退,但非STEM的工作在成長。它說明不管人類許多工作被愈來愈厲害的電腦或機器取代,需要用到大量人際互動技能的工作職業,卻是不會被取代,2000年 與2012年之間還在增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