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等候理論(2)

Excel等候模型是為來台留學30位外籍生講課而設計的教材。由於用英文思考備課,讓我更容易從原文教材領會模型意義,陽錯陰差,1124選舉排隊投票,提供不會使用等候理論造成災難的案例,加速這個Excel模型更精簡地設計出來。

IMG_3051.JPG

等候理論的主要概念不外時間人數服務(量),但因敘述單位與情境的不同,同一概念的名詞會有很多衍生,初學者很容易混淆。為此,我使用最平易的(英文)名詞,本文再將這些名詞中文化,所以,我講授的名詞可能會脫離一般人使用的習慣。為了便於比對,我把英文PPT列示出來。我的授課PPT非常精簡,只有4張,列示如下:

QQQ1.png

QQQ3.png

QQQ2.png

QQQ1.png

本文介紹的等候理論就從4張PPT開始,它也是上一篇文章的13

表13

QQ1.png

以下我要展示所有等候理論數值,都是從表13黃色區塊兩個輸入數據:(1)到達率、(2)服務率推算出來的。

先看表13第10-11列的兩個數值:到達的時間間隔每次服務時間,它們個別是(1)到達率與(2)服務率的倒數第12列忙碌強度(1)/(2)到達率除以服務率

由於我不使用艱深數學解說,不用圖17的公式,文章也不會有數學拉丁符號,但將Excel方格內建的運算公式逐一解說,讀者最好準備NB,仿表13輸入同樣數據或公式,進行演算,這樣你才會知道,我在說什麼。表13的除黃色區塊的兩個數值是直接輸入的,其他都是內建公式算的,而運算公式大多是第3張PPT的加減乘除而已。

假設你用自己的電腦完成到達的時間間隔每次服務時間忙碌強度三個數值的運算,我再來解釋,這5個等候理論名詞:(1)到達率、(2)服務率、(3)到達的時間間隔、(4)每次服務時間、(5)忙碌強度。以下暫時以銀行臨櫃服務的排隊為例。

(1)到達率:每分鐘客人進入銀行的人數,此例為0.5人,一個非常抽象(每分鐘來半個人)的數據,如果改成每小時來店30人,就懂了。不管你用小時或分、秒....來表達,它們都是一樣概念。

(2)服務率:行員每分鐘服務客人的人數,此例為0.667或2/3人,若換算成每小時的服務人數,也許你就更懂了。

等候模型中每一數值都有單位,它們會涉及運算,所以時間必須化成同樣單位。表13將所有時間單位都調成「分」,目的是為了運算。用時間為單位(分母)的衡量,我們都稱為速度。

(3)到達的時間間隔:到達率(0.5)的倒數=2,每2分鐘來一個客人。

(4)每次服務時間:服務率(2/3)的倒數=3/2=1.5,每1.5分鐘服務一個客人。

(5)忙碌強度(Traffic intensity):到達率除以服務率(0.5)/(2/3)=0.75,可以想像,客人每兩分鐘才來一位,當一位行員完成一位客人的服務(1.5分鐘)後,它還有0.5分鐘休息時間,等待下一位客人到來,0.5分鐘/2分鐘(每2分鐘來一個客人)=0.25,這是(=1-0.75),可以稱為不忙碌比率

從上述數據各位看得出來(3)(4)數值是以一個客人為單位的時間數(一個客人多少時間到達或服務),它與一分鐘為單位的人數(一分種有多少客人到達或服務),互為倒數。

認識上述5個數值後,我們開始要推導表13第15列以下的四個數值,它們是:(6)全程人數、(7)全程時間、(8)等候時間、(9)等候人數。所謂全程,乃是一位客人進入銀行到離去為止,全程=等候+服務。

(10)13第15-19列四個數值的排列次序很重要,先是全程,再來等候全程先算人數,後算時間等候先算時間,再算人數,請務必記住這一原則。為何要如此排列??這是我精心設計的,等一下你就知道,上一個數值會用來計算下一數值,這樣的排列讓Excel的計算更為簡潔、易記。這四組數據,全程人數最難懂,只要搞定它,其餘三個數據只要抓住人數=速度*時間這一公式,所有數值都能推算出來。

(6)全程人數:這是一位客人進入銀行,直到出來為止,這段時間內在銀行裡面的全部客人數,包括正在等待的人數與正在接受服務的人數,它的計算公式=忙碌強度/不忙碌比率,=忙碌強度/(1-忙碌強度)。

(7)全程時間:套入人數=速度*時間公式,此處:速度=到達率,所以,全程時間=全程人數/到達率。

(8)等候時間:全程時間 - 服務時間 = 等候時間。

(9)等候人數:套入人數=速度*時間公式,等候人數 =   到達率*等候時間。

我們會對人數、時間數值有直接的理解,對比率數值(到達率、服務率、忙碌強度)感到抽象,其實從等候的人數、時間數值也可以反推到達率、服務率、忙碌強度.......。等候理論的人數、時間數值是綁在一起的,彼此可以互相換算。各位是否回到表13將第15-19列的四個數值,用下列公式互相換算一遍:

(一)加減公式

全程時間=等候時間 +  服務時間

全程人數=等候人數    +  服務人數

(二)乘除公式:或者人數=速度*時間公式

全程人數= 到達率*全程時間

等候人數=  到達率*等候時間

 服務人數=服務率*服務時間

各位是否從上面的互相換算找到等候理論的運算規律???請細細體會。它們也是英文PPT第三張的全部計算公式。

實務上,我們比較容易取得(等待)人數、時間數值,我們反而是從人數、時間數值去反推表13已知的到達率、服務率數值。如何反推呢???

一個最簡便方法---使用Solver假設你是手搖冰店長,看到外面經常5個客人在等候(此處「經常」是數學的平均數意義),你可以從表13的試算表反推客人的到達率,如下圖。目標式放等候人數(B19),目標數值打入5,然後把到達率(B5)當作變更變數,忙碌強度(B12)不能超載或大於1,求解方法選擇GRG非線性

圖18

QQQ5.png

跑完Solver,產生表14的答案。客人到達率提高到0.569,忙碌強度提高到0.859,等候時間提高到8.781人,模型上的數值都回應了「經常有5個客人在等候」的數值變化,這位店長應該考慮:讓客人為了一杯手搖冰而等待8.78分鐘的後果---客人跑了........

表14

QQQ6.png

對於上述模型,你最困惑的可能是「全程人數」的計算。確實它很抽象,但也不是很難理解,靜下心想一想還是可以「意會」的。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上述模型整體假設客人的到達或等待時間、人數指數函數分配,這也是較為抽象的概念,下一篇文章,我會再作說明,它的公式在圖19

基本的等候理論模型到這裡暫告一段落,接下來,我們會逐漸接近1124投票排隊的現場

圖19

QQQ7.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