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補經濟學
互補(Complement)太重要了,產品必須與其他東西互補,才有價值,企業必須找出與其他廠商有共創價值的互補,才能生存或發展。但互補很少被當作策略的核心主題,難怪我們創不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價值。
最近在研究企業生態系統,理出互補性(complementarity)理論,才知道互補的博大精深。不幸的,我們所知的互補,還停留在教科書的汽油與汽車的互補關係例子——太膚淺了。
汽油除了作為汽車的互補品外,還有其他很多很多互補品的案例;同樣的,汽車也是。(1)任何產品的互補品可能無窮;(2)任何產品還未被開發出來的互補品,比現有已經存在的互補品還很多、很多….,上述兩種現象可以合稱互補品無窮定律。以汽車為例,更高級的安全器曩、絕不會爆胎的輪胎、更準確而合乎駕駛習慣的GPS………都是汽車的互補品,一直在開發.......。
企業生態系統是建立在產品互補關係的基礎上,有了互補連結,才會有更大、更多的(生態系統、產業、產品)價值。研究互補,讓我聯想到:目前以競爭為主題的策略,以差異化為形塑競爭優勢的利器,是否太Low了。
從企業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M. Poeter的競爭策略可能愈來愈遠離真實的商業世界,因為它忽略企業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它誤導企業真正的活存價值。以汽車產業為例,廠商開發新車款來打敗競爭對手,可能極其愚蠢(最後可能落得自己被打敗)。與其競爭,不如找出與他人互補的機會。與其開發新車款,不如開發新的省油或安全裝置,為所有現有車款提供互補品,讓所有車商受惠,最後,最受惠的當然是互補品自身。
這樣重要的互補策略,卻不是策略領域的主流,怪哉!
企業應該努力在商業世界找尋互補——被其他廠商需要,努力成為別人的唯一需要,大家一起生存發展。企業策略的重點不應該在找尋能打敗競爭對手的特殊差異化。不斷差異化競爭的結果,大家都陷在野蠻世界,你打我殺!
簡單講,企業需要的是互補定位,不是競爭定位!
互補的理論比競爭難多了,這也是學術與實務都捨難就簡的原因。著名的策略理論大師Teece (2018) 說:現有在討論互補的文獻都太艱澀複雜(The literature on complements is both confused and complex.)。
感謝Jacobides et. al.(2018)這篇論文的整理,作者將艱澀複雜的互補關係歸納到兩種互補性:(1)唯一互補性(unique complementarity)、(2)超模組互補性(supermodular complementarity)。互補性的理論因而形成。
若市場上有兩種產品:A與B,當A非得B的合作,否則A毫無價值,A與B就構成唯一互補性。當A的價值提升必須倚賴B更多的投入,A與B就構成超模組互補性。限於篇幅與時間,本文為大家解說「唯一互補性」。
電力(B)是所有家電用品(A)的唯一互補性,沒有電源,所有家電用品形同廢物(毫無價值)。但是電力未必只能供電給家電用品,它還有其他用途(能供電給其他機器),所以,家電用品是電力的互補品,但不具唯一。
Teece (1986)觀察到很多唯一互補性的互補具有純質性(generic),例如電力是許多機器運轉的唯一互補品,但它不須為供電對象做任何客製化。換言之,電力公司對互補產品的供電完全一視同仁,任何客戶在使用電力時不需與電力公司作任何協商。
與上述純質性互補品對立的是客製化互補品(或非純質性互補品),兩者分開兩端,兩端連線代表有不同程度客製化互補品。Jacobides et. al.(2018)從這條連線建構他們的生態系統理論。
電力與家電用品的唯一互補關係是單向的,亦即:B(電力)是A的唯一,但A不是B的唯一。
有些產品的互補關係是雙向的,亦即:B是A的唯一,A也是B的唯一。以組裝為電扇的葉扇與馬達兩個零組件為例,彼此為互補品,假設兩者都具特定性,缺少其一無法組裝為電扇,而且除了組裝為電扇外,兩者個別都無法移作他途,也等於是廢品(毫無價值),這種互相都是對方的唯一互補,稱之互相專業化(co-specialization)(Teece, 1986) ,理論上,兩者應該由同一家工廠生產(垂直整合),以減少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從以上的解析,讀者應可瞭解互補確實博大精深,懂得操作互補關係的,才是最後贏家!!
Jacobides et. al.(2018)文章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 SMJ, June 2018為[生態系統]最重要文獻..作者以互補作為基礎...建構生態系統理論。
洪教授將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文章前言翻譯出來...請點閱生態系統(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