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爾各答(上)
加爾各答(Kolkata),印度東北部大城,早年印度政經中心,曾為英屬印度的首都,繁華一時;全印度唯一有唐人街(中國城China Town)的城市,但已經凋零。這裡是印度詩人泰戈爾的家鄉,天主教德雷莎修女奉獻一生之地,老蔣時代忠貞僑胞海外復興基地。本文記述泰戈爾故居與德雷莎修女教會與墓園,捕捉我這一年記台灣人對印度的印象,下篇再記述這個城市的其他旅遊經歷。
亞洲行的加爾各答是Covid爆發前,我這一生所開展的最長旅行,2019年9月20日抵達加爾各答,這篇文章在2020年就著手撰寫,沒有完稿,前日決定補完,否則加爾各答的旅行記憶只會存放在我腦海,並隨著時間經過而淡忘。
雖然與2019年的旅行已經相隔3年多,但是重溫整個南亞4國旅行,加爾各答風情仍然歷歷如繪,下圖是南亞4國旅行的足跡圖:
2019年南亞4國旅行從尼泊爾的加德滿都開始,第二站孟加拉達卡,第三至六站在印度:加爾各答、新德里、孟買、邦加羅爾,第七站斯里蘭卡。旅行首尾駐留的國家與城市都整理為網路文章,連結如下:
(1)尼泊爾、(2)孟加拉-達卡(上)、(3)孟加拉-達卡(下)、(4)印度:班加羅爾、(5)斯里蘭卡:可倫坡、(6)斯里蘭卡:迦勒、(7)斯里蘭卡:迦勒古城。
印度是南亞4國旅行主要重點,應該記述的經歷最多。因為多,所以整理難,人就懶,目前只整理印度:班加羅爾一篇文章,其餘都留置在電腦檔案中。這篇加爾各答的旅行資料整理補述完,就對得起這個城市出產的兩位名人: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與德雷莎修女(Mother Teresa)。
從孟加拉達卡飛抵印度加爾各答,這樣的路線能將旅行視角拉回百年前(一次世界爆發前)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達卡與加爾各答相鄰,它們被切割而分屬印度與孟加拉兩國,並非種族與文化,而是政治與宗教,孟加拉信奉回教。從地圖看,印度東北部與孟加拉環繞著孟加拉灣,地理特性類似,孟加拉族世代居住於此,孟加拉有1.8億人口,印度東北有9千萬人口,孟加拉語是共同語言,它也是世界上最多人(全球約3億人)使用的語言之一,據說語法結構能深厚描述人類豐富多樣的感情,因而出產很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創作,詩人泰戈爾的作品就是其一。
加爾各答是印度第三大城,人口約一千五百萬人。從1772年到1911年的140年間,英屬印度首都,印度當時的教育、科學、文化和政治中心,1947年印度獨立後,加爾各答的城市地位就沒落了。殖民時代遺留、改造或延續的維多利亞紀念館、印度國家博物館、印度國家圖書館、印度美術學院,仍是加爾各答的亮點,但老舊、擁擠、髒亂、貧窮.....充斥這個老城,缺乏新產業支柱,殘留老城風華,讓我這個老派旅人循著舊有風華,去探究台灣人印象最深刻的加爾各答:詩人泰戈爾、德雷莎修女、老蔣時代僑胞經營的僑外復興基地。
印度國家博物館旁人行道上的攤販
下圖是參訪景點的地圖:
泰戈爾故居
詩人泰戈爾(1861-1941年)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貴族出身,家境優越,自幼受過良好教育。他的作品感情充沛,語調明快,用辭華美。格調天真、歡暢,富神秘色彩。參觀泰戈爾故居,可以一窺他濃烈詩句感情的環境源頭。下圖是從大馬路轉進的泰戈爾故居大門如:
泰戈爾故居主體是一座L型深紅色二層樓房,中間有佔地廣闊的院子,圍繞這院子四周的三面,除了故居建物外,還加蓋博物館陳列廳與大學教室。這些都是他祖父留下的產業,現在則是以泰戈爾命名的大學與Rabindra Bharati Museum一部分。
以下照片依照的簡圖上的字母整理,從左邊馬路轉進有牌樓的巷子Z,旁邊有店家,通過A的招牌拱門與綠色鐵門,才算進入故居院子。
進入故居的巷道,巷道旁有寺廟,這條路列示在簡圖上的Z-A:
進入故居後,從院子內回望通向馬路的巷道:
進入故居後,在B位置拍攝的院子場景。在這裡拍照,必須另外買票,拍照收費帶給遊客不便,博物館若需要財源應該提高參訪品質與服務,提高參觀門票價格,而不是只收一兩塊錢的照相費。下面這張照片可以看見穿堂D,它通往簡圖上的E白宮:
穿堂D右手邊的建物:
走進上面照片有泰戈爾雕像,走進細覽,詩人神韻刻在雕像上。看著詩人雕像,我不自覺地朗讀出泰戈爾的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
再換另一個角度觀賞雕像,又不自覺地朗讀出泰戈爾的詩:
生命有如渡過一重大海,我們相遇在同一的狹船里;死時,我們同登彼岸,又向不同的世界各取前程。
穿堂D左手邊的L型建物,L型交叉處才是進入故居的門F,在這裡買票才算真正上樓參觀泰戈爾故居:
F進門處有另一座泰戈爾雕像:
在這裡買票上樓,但只能參觀,不能拍照,讓我對泰戈爾故居的管理產生極大反感。二樓是故居重點,有寬敞客廳、書房、臥室、......,房間播放著泰戈爾生前作曲的歌曲。他生前大約創作了3000首歌詞,80%譜了曲。
二樓客廳空間有各種展區,展出泰戈爾生前用品、家人的美術作品。故居內還設有美國區、日本區和中國區,分別展示泰戈爾生前到這三個國家旅行的照片。在中國區可以看到接待他的林徽因和徐志摩的合影。故居臥室簡潔素雅,雙人大床上方懸掛著作家的白鬍子頭像,隔壁的一個房間裡,懸掛著泰戈爾與他妻子的合影。由於我動用私人關係,取得拍照允許,拍了一些照片,放在最後才展出。
以下照片是買票允許拍照的照片,從穿堂D進入白宮E拍的照片,第一張在穿堂與遊客合拍:
捕捉美女遊客在白宮E的拍照,並與這些美女合影:
在白宮E的自拍照與場景照:
從二樓內陽台透過窗簾拍白宮E:
以下是泰戈爾故居二樓獨家展示照片,請仔細欣賞詩人起居室,每張都很寶貴,不另加說明。
二樓內陽台的通道:
參觀故居後,腦中浮現泰戈爾的三首詩句:
在你青春的無憂無慮的生涯里,你屋子裡所有的門戶始終洞開著。
思念,是一隻養熟的信鴿,無論放飛多麼長的時間和距離總能飛回原處。
我不能選擇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選擇了我。
結束泰戈爾故居,轉往德雷莎修女教會。
德雷莎修女教會
德雷莎修女(1910—1997)出生於南斯拉夫,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又被稱為「窮人的聖母」、「慈悲天使」、「貧民窟的守護者」、「世界最偉大的乞丐」、「印度之星」、「活聖人」…...等。德雷莎修女強調耶穌在十字架上臨死的一句話:「我渴」。對她而言,耶穌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中所有受苦受難者,「渴」不僅是生理上需要水喝,也代表人在受苦受難時,最需要來自人類的愛與關懷。1997年9月5日德雷莎修女離開人世回歸天鄉,但她的愛則永留人間。上述資料摘自德雷莎修女一文,有關德雷莎修女的傳教故事,請連結參閱該文,本文不作記述。
德雷莎修女教會就在大馬路旁一條狹小巷道上,體現出教會接近窮人,致力為窮人服務的宗旨。
教堂門口告示Missionaries of Charity(仁愛傳教修女會,又名博濟會),這是由德雷莎修女發起成立的教會名稱。
進入教會,有兩位修女接待來賓,也有來尋求協助的婦女。
教會裡面的小小中庭,聖母雕像矗立:
中庭有一室外樓梯,盡頭就是德雷莎修女的起居室,可以從外面看到所有內部陳設:
從室外樓梯,可以看到修女修道祈禱室:
進入德雷莎修女墓園,旁邊有作彌撒教堂:
墓園四周巡禮:
教會另一看點:德雷莎修女紀念館,這裡介紹德雷莎修女的生平,也陳列很多德雷莎修女生前遺物:
這兩句德雷莎修女的遺言頗具啟發:
End
附錄:泰戈爾詩作摘錄
1. 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2. 眼睛為她下著雨,心卻為她打著傘,這就是愛情。
3.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
4. 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 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
5. 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的時候,你也要再錯過群星了。
6. 我們把世界看錯,反說它欺騙了我們。
7.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8. 縱然傷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為你不知是誰會愛上你的笑容。
3.天空中沒有翅膀的痕跡,但我已飛過。
4.我這一刻感到你的眼光正落在我的心上,像那早晨陽光中的沉默落在已收穫的孤寂的田野上。
30. 沉默是一種美德,但是在喜歡的人面前沉默,就是一種懦弱。
31. 那些僅僅循規蹈矩過活的人,並不是在使社會進步,只是在使社會維持下去32.
詩人泰戈爾形容泰姫瑪哈陵是~🙏🏻tear on the face of eternity🙏🏻
3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