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與績效

在我研習管理40年歲月中,彼得·杜拉克是伴隨我最久、最深的大師。也許是緣分,出版「人與績效」的博雅出版社邀請我為這本書寫一篇導讀,我欣然答應。敢說在華人世界,少有人像我這樣著迷且熟識彼得·杜拉克的思想論述,所以,在我退休遠離塵囂之際,把我熟識的大師著作重新細細閱覽、慢慢咀嚼,是一種恩賜,也是一種享受。本文分享我為「人與績效」寫的導讀

 

12.png

從大學時代開始,我就開始接觸彼得·杜拉克的中文著作,當時協志出版社出版的「有效的經營者」是我最早深讀的一本書。此書應稱作「時間管理」,它迥異於我在學校受教的商學課程,卻是最實務的一本管理書,內容主題是每個人都需要的時間管理。原書出 版於1966年,經歷半世紀,內容依然歷久彌新。

協志出版社大同公司所創設,翻譯出版當時世界最風行的文法商叢書,啟發後學甚多。我將大同公司創辦人林尚志創辦協志出版社的信念主張,與當時出版的書籍目錄一起轉錄如下,這目錄是民國65年印製的,協助出版社翻譯3本的著作,我用紅筆勾畫起來。

IMG_E3287.JPG

IMG_E3288.JPG

雖然讀遍彼得·杜拉克每一本著作,熟悉他的學說立論,欣賞他論斷人世現象的風格看法,但是,再把這本總計500多頁,26章,分為6部份的人與績效鉅著,逐頁、逐字讀完,猶如捧讀聖經,一面重新領受管理大師的恢弘論述,一面重溫年輕時代接受大師啟迪智慧的感動。

彼得·杜拉克故人已逝,他的智慧仍躍然紙上。

非常推薦這本書,希望您讀完我這篇導讀後,主動購買一本,贊助出版商出版這本鉅著的信念。

image

《人與績效》導讀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退休教授   洪明洲

彼得·杜拉克(1909-2005):現代管理學之父、最能預知未來的先知、最不朽的管理思想大師、20世紀最博學的人。若想知道或學習20世紀產生的知識對當世紀與下世紀(21世紀)的影響,讀這本書就對了,甚至,就夠了

彼得·杜拉克的博學不侷限在管理學,而是跨越學科、國界、年代……。讀這本書,就能享受他獨樹一幟的博學論述風格,而這風格幾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浸濡其中,莫大享受。

彼得·杜拉克的博學論述風格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一個簡單名詞或概念:時間、效率、工作、薪酬、退休金、企業、政府……,在他的博學智慧探照下,思想頓悟,真理立見。許多我們已知的,或不曾聽聞的,例如:人類數十萬年的進化原理、26個字母發明的貢獻、蒸汽機發明後的動力演化、梵諦岡神職人員的主教階層、德國在一戰二戰採用的戰術、日本終身雇用制的生產力、阿根廷肉品公司被多國籍企業併購的社會糾紛、福特汽車公司工人工資倍增的效益、蘇聯革命前的農奴與工業革命下的童工……,這些案例,都會以我們想像不到的論證,出現在他的書中。

image

彼得·杜拉克論述推理所依據的學說文獻,涵蓋哲學、醫學、力學、建築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簡單講,人類最寶貴的知識都在彼得·杜拉克腦中,他信手拈來,雜卻不亂,廣還能精。但,不管論述如何海闊天空,杜拉克大師都會拉回主題,把各宗派的理論學說用他極其嚴苛的「慧根」,加以評述或補充,再鑲嵌進入他要建構的管理原則,最後聚焦在「」與「績效:教人做正確的事,創造最正確價值的績效。

「人與績效」出版於1977年,文章卻是出版前1/4世紀(1952-1976)的年代陸續撰寫的,但讀者不會感覺本書是一本收錄文集,它主題明確、結構完整、分章分節、面面俱到、一氣呵成。

嚴格講,本書是1954年的《管理實務》(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1964年的《成效管理》(Managing for Results)、1966年的《有成效的管理者》(The Effective Executive)、1970年的《技術、管理與社會》(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Society)、1971年的《人、思想與社會》(Men, Ideas and Politics)等五本書融合起來的濃縮本,所以,閱讀本書等同於閱讀彼得·杜拉克的五本名著

image

彼得·杜拉克勤學不輟,著作豐富,1939年出版第一本書《經濟人的末日》(The End of Economic Man)以來,1950年以前總計出版4本,包括1942年的《工業人的未來》(The Future of Industrial Man)、1946年的《企業的概念》(Concept of the Corporation),1950年的《新社會》(The New Society),他所提出的理論震驚當時各界,一時洛陽紙貴,讓人大開眼界,即令流傳至今,依然無懈可擊

這本「人與績效」仍有前述4本名著的論述內容,可見彼得·杜拉克洞見事物原理,一窺到底,不須事後再畫蛇添足地補述或修正。他的著作,不管哪一年代產生,都經得起時間歷史的考驗。大師還把這些考驗留給讀者,他主張「讓讀者自己判斷作者的見解、偏見及預測是否經得起時間考驗」,這是「人與績效」集結彼得·杜拉克前25年著作,卻一字都不改的傲氣

讀者想深入瞭解彼得·杜拉克在1977年以後出版的著作,「人與績效」這本書很重要。彼得·杜拉克不斷整合過去歷史發生的事件,用以建構理論,預知未來。他不曾遺棄或修正任何他過去所建構的理論,此外,他還繼續使用這些理論在看清、開展、預見未來的發展面貌。

所以,即令彼得·杜拉克已經於2005年辭世,他留存的智慧與知識仍然在人世,仍然在這本「人與績效」書中

End

摘錄兩則彼得·杜拉克式的論述

(1) 管理如同「相變」

人與績效p.46)

公司從可由「老闆」和「幫手」一起經營的事業演變成需要管理階層的工商企業,這樣的轉變如同物理學家所稱的「相變」,就像從液態轉變成固態那樣。這是從一種物質狀態、一種基本結構,一躍成為另一種。史隆的例子證明這種轉變可以在同一個組織內發生。但史隆再造通用汽車的經驗也顯示,這樣的工作唯有在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和個人願景都徹底改變時才可能完成。

我們可以把老福特試著經營的事業和史隆設計的企業比作兩種生物──有硬殼保護的昆蟲,和有骨骼的脊椎動物。英國生物學家達西‧湯普森(D’Arcy Thompson)說明硬殼保護的動物只能長到某種大小和複雜度。要超越那種體型和複雜程度,陸生動物必須有骨骼。但就基因而言,骨骼並非從昆蟲的硬殼演化而來,那是一種截然不同的器官。與此類似,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與複雜度,管理階層就變得必不可少。但管理固然取代了所有權人的「硬殼」結構,卻不是它的繼承人,而是完全取而代之
公司什麼時候會到達必須從「硬殼」轉變成「骨骼」的階段呢?以大小論,這條線畫在三百到一千名員工之間的某處。或許更重要的是業務變得更趨複雜;當各種任務都必須透過合作、同步、溝通才能執行,企業就需要經理人和管理階層了。否則事情就會失控、計畫無法化為行動;或者更糟的,計畫的不同部分會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時間、朝著不同的目標前進,而討好「老闆」會變得比績效更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產品或許出色,同仁或許能幹且專注,老闆或許(事實上通常如此)本領高強、能力不同凡響,但企業卻開始陷入掙扎、停滯不前,若不改以經理人與管理結構為「骨骼」,很快就會走下坡。
亨利‧福特不想要經理人。結果就是管理不善、方向不對、組織不當,且阻礙或打擊管理人才。一個機構只能在管理得當與管理不善之間做選擇。但經理人不可免,管理工作也避不掉。管理工作做得對不對,將決定企業是能存活而昌盛,還是步入衰退,最終一敗塗地。

讀完上述論述您是否同意我在導讀說的:

彼得·杜拉克論述推理所依據的學說文獻,涵蓋哲學、醫學、力學、建築學、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簡單講,人類最寶貴的知識都在彼得·杜拉克腦中??

(2) 資訊的兩面

資訊活動呈現一個特別的組織問題。套用化學家使用的術語,資訊活動是「二價」的(bivalent);它們有兩面,兩個面向,需要兩個不同的「」。不同於其他產生成果的活動,資訊活動與流程本身無關。這也意味著它們必須既集中,又分散。

創造資訊的活動,不論是會計工作或營運研究,都像生物體內的神經系統──那既集中於神經中樞,也分散到身體最小、最遠的細胞

因此,資訊活動在組織裡有兩個家,而不是一個。

傳統的組織系統圖用兩條不同的線表現這個事實,兩條都把資訊活動連到「上司」:一條實線連至單位主管,也就是資訊要傳到的對象;一條虛線則連至中央資訊團隊,例如公司實質掌控者。從這裡可以導出一個結論:資訊工作應該和其他類型的工作分開。

讀完上述論述您是否同意我在導讀說的:

一個簡單名詞或概念:時間、效率、工作、薪酬、退休金、企業、政府……,在他(彼得·杜拉克)的博學智慧探照下,思想頓悟,真理立見。

後記

猶記得1975年聯經出版社排隊買這本書

然後飢渴地吞食書中每一句話

IMG_3289.JPG

一句彼得·杜拉克很直白、很平易的話,一針見血:

tumblr_m6lv6gWSct1qz8089o1_1280.png

文化策略早餐吃掉了。
企業的文化常會左右策略的實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