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釐清、證據
洪明洲 教授
中華知識經濟協會於2009年10月23日(五)在台北矽谷B1國際會議廳舉辦的【知識‧價值‧創新】系列講座,感謝陳理事長與諸位貴賓一同參與,個人也完成「知識管理與學習型組織的建構」之體驗報告。
個人的報告一如2009年7月3日我在『知識價值創新‧突破經營困境』論壇,發表有關「知識整合‧共創新局」之演講,圍繞在「探索乃學習(或知識管理)的核心」之主題。所舉的例子是:近半年來我從「騎單車」之修鍊獲得的知識,報告提出:「工作與騎單車一樣充滿無盡的探索,如果我每天騎單車上下班至少有1,000種新知識的探索,你每天在做同一件事至少也有1,000,000,000新知識的探索,請問:你探索?種」。
這是一個值得每位知識工作者深思的問題。大會安排一位講評人,也對我的報告之補充,他以親身在某大公司所提的改善建言,要求員工的工作注入自主、學習,以改善業績,促成公司轉型。這些事例都與我的報內容相互呼應,獲得與會者莫大的迴響。
在他的講評中,特別提出他在財務分析的經營功力,他提出若干經驗心得,令與會來賓讚賞不已,不但折服於他的演講魅力,也佩服他的專業分析,令在當場的主講人(本人)完全黯然失色。
顯然來賓喜歡他的豐富經營經驗遠勝我講述的騎單車的知識體驗報告,來賓完全忘記我的體驗報告揭示的知識管理原則:懷疑、釐清、證據,也忘記我在演講中所提:知識建構金字塔的最底層是「事件」,而非「資料」,而忘記我告訴他們的知識原則:任何知識原則都要經由事件加以檢定,不能以「想當然爾」來作為知識原則,尤其很多從學理或經驗得出的知識其實都是似是而非的「教條」,必須加以懷疑、釐清,最後拿出證據。任何知識原則都不能捨棄分析它背後的「事件」,否則這些原則只是「教條」,並非「知識」。
以這位前輩當天在會場講述的知識原則:「來自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必須大於下列二項:(1)本期盈虧、(2)流動負債」,他講得頭頭是道,我在會場卻是為他捏一把冷汗,他的這些經驗都是「反知識」,怎麼自己講得好像真理一般。
我回家後仔細針對這一原則,提出以下「懷疑、釐清、證據」之辯證。
首先,如果檢視上市櫃公司的「來自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以x表示),約有70%以上的公司這一數值是負的(淨現金流出),但它們多數仍有本期盈餘,可見淨現金流入(出)與本期盈虧關連性極低(請查看任何一張現金流量分析表,就可以知道這一關係),多數上市櫃公司的x要大於流動負債,幾乎不可能。而剩下的30%公司即使有淨現金流入,也很少能夠大於流動負債。
既然是一個不可能達到的診斷數據,要求管理幹部遵守,似無必要。即使遵守這一原則,也無意義。
原因是當企業營收大幅成長時,產生淨現金流出乃屬正常。因為伴隨營收的成長,應收帳款、存貨都會大幅增加,這些都是現金流出,它們會使現金流入減少。如果企業擔心「流動負債」會大過現金流入,而縮減「應付帳款」,更會使現金流出。聰明的作法應該是「增加流動負債」──提高應付帳款(造成現金流入),最後使得流動負債大於現金流入,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回歸經營事件,企業想增加x(來自營業活動的現金流入),最簡單的方法是「減少營收」,此時,「應付帳款」也等同減少,前輩所提的原則就很容易達成,卻一點也沒有意義(企業若為追求此一原則而「減少營收」,太匪夷所思了,不如不要成長或宣佈倒閉清算,可以拿回最多現金)。
聰明的讀者可能注意到,我提到「約有70%以上的上市櫃公司發生淨現金流出」,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長此以往,公司豈不很容易在現金流出(輸血)下倒閉?
其實你不必擔心,因為「來自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只是公司現金流量三大「資金水管」的其中一個水管,其他兩個是:「來自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來自財務操作的現金流量」。
如果「來自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產生負值,就必須依靠其他兩個資金水管注入活水,這正是多數上市櫃公司(90%以上)必須倚賴「來自財務操作的現金流量」(增資、銀行貸款)來調度資金的原因。
我在前面提到:來自營業活動的淨現金流入(出)與本期盈虧關連性極低,單純從這兩個數據來診斷公司財務之健全性,並無意義,它們的關係會受折舊提列與營收成長高低所影響。用最淺顯的話講:公司若停止成長或衰退,就很容易產生營業活動的淨現金流入,這當然不是老闆想要的結果。
其實這位前輩提出這兩個原則,與我騎單車的經驗類似,過去我一直認為「開車上班是最快的交通工具」,最後我以「懷疑、釐清、證據」將它否定,而得出「騎單車上班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之知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