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使用單車通勤

 洪明洲 教授

春節假期結束,媒體就報導台灣人騎單車風氣急凍,洪教授開車店的計畫是否需要修正?「計畫趕不上變化」,當創業家投身研究市場,市場會給他很多資訊,其中有noises ,也有很多寶貴啟發。近乎五個月的探索,我已經晉身為「商圈觀察師」,「開單車店」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首先我不認為台灣人騎單車的風氣在遞減,近來天氣變冷,騎單車的人口暫時減少,非常正常。過去小摺車熱銷,市場已趨飽和,小摺滯銷也很正常。但是,台北街頭騎單車上班人口並沒有減少,尤其捷運站旁堆滿單車,顯然,使用單車通勤是不會退燒。諸位只要到捷運站旁看看,就會體會到單車族確實需要一家「洪教授單車店」。 

當然這家店最好開在台北車站、西門、公館等捷運站,而不是萬芳社區捷運站。萬芳社區捷運站的確不需要設置一家「洪教授單車店」。 

感謝Mjolnyr 先生對要開在萬芳社區捷運站的「洪教授單車店」提出極好的建議。且聽聽他的寶貴意見:

推廣單車做為交通工具,還不成熟。理由是:如果客人購買定位為通勤車等級的單車代步 (新車市價為 NT$5000 以下),停放在公司停車場、捷運,失竊的風險期望值並不會高到讓他們想要找一個更安全的付費場所停放。 

因此,成立這樣的車店,應該著重在「客人可以放心騎乘自己的愛車,車店提供安全置放環境,並且可以做維修服務」這樣的概念。車店要能夠獲利,應該要鎖定相當價位以上單車的車主。唯有願意騎好車上下班的人才會需要良好的保管以及高水準的維修。 

萬芳社區的侷限在於:該處是一個純粹的住宅聚落。因此,該處在上班時間是人潮發散的起點,而不是收束的終點。而居住在該社區的車主,應該多少都有辦法將自己的單車停放在家中或者社區停車場,通常不需要租賃空間另外停放。所以,在該處提供保管服務的效果相當有限。而道路交通方面:很少有車店能夠在坡頂開設,因為這不利車主騎著需要維修的車輛到達。捷運方面,由於文湖線不允許攜車搭乘,因此這方面的助益微乎其微。 

目前單車風氣已經逐漸轉向高階車種。以往隨著單車熱潮購置單車的車主,應該已經在這段時間沈澱了熱情;倘若確定自己喜歡騎車,則會因為台北的盆地地理特性傾向購買重量輕、巡航速度快的公路車,而騎乘的路線也逐漸遠離太擁擠的河濱車道,而轉往市郊的山路。因此,雖然河濱車道距離萬芳社區並不遠,但是能夠吸引到多少客群仍然值得懷疑。 

就「鼓勵使用單車通勤」來說,可以考慮的方案是:

1.     在密集的公司行號群聚地租下類似倉庫的空間,提供保管及維修服務。以當前台北來說,內湖科技園區就適合這樣的規劃。行善路的國宅社區可能還有待租的營業空間,而且該處的住戶甚多,已經是一個基本的客群;距離內湖科技園區不遠,對於遠地的上班族來說有相當的吸引力;與河濱車道毗鄰,是該處最大的優勢:如果車主熱愛騎車,每天早上願意投入 1.5 小時左右騎單車通勤,那遠到關渡、天母 (東吳大學一帶)、整個社子島、基隆河沿岸、南到萬華甚至新店、板橋的居民都有可能成為客戶。這是我目前認為最適合的地點。此方案中需要進一步規劃的是:如何安排單車通勤者在換裝之後順利到達上班地點,可能需要中小型接駁車服務。

2.     倘若公司規模大到自有辦公建築,可以與他們的單車社團討論合作方案,請該公司在停車場規劃出獨立空間,由單車服務團隊派駐,負責保管、維修。此方案的成本偏重於人力,如果採用這個方案,需要多方奔走洽詢,最好能夠多點同時開辦,塑造話題。目前的單車通勤狀況,例如微星公司 (有單車社團):目前持續以單車通勤的人數大約有 20~30,因為公司大門有門禁,因此有相當程度的安全性;而使用車種價位大概最多僅有 20000 元左右的折疊車 (KHS F20-T2)。有發展的可能性,但是以這樣的客群來說,要投入怎樣的人力成本才能達到效益?需要進一步探討。

 

大環境支撐 「單車風」會續吹  

【聯合報╱范智明/大學教師(花縣壽豐)】  

報載從去年下半年起,各廠牌單車經銷商業績「就像雲霄飛車般,從雲端跌到谷底」。有業者認為小摺熱潮就像蛋塔效應一般,也有人認為騎車的人少了,似乎是單車熱退燒的前兆。然而筆者認為,台灣的單車風氣應該會持續下去。 

先來看外在因素,去年底的哥本哈根峰會,及昨天首映的台版不願面對的真相:「正負2度C」,應可提供單車運動「全球化支援」。 

全球氣氛如此,台灣呢?在多項政策及宣示下,不論是觀光拔尖領航方案、建國百年台灣自行車節、東部地區自行車路網示範計畫等,到各地方政府、學校大小賽會與單車活動,以及交通單位的「無接縫措施」(如鐵路局的包車及公車的單車架服務),在在說明,雖然還有一大段路,但我們的確朝著單車島的友善環境邁進。 

例如,花蓮縣各鄉鎮多已在最近建置環鎮單車道,尤其是「瑞穗自行車便利GO計畫」,針對單車客需求,結合經濟部、國家風景區、鄉公所及民宿、溫泉會館、茶園、名產店、特色小吃、果園等,將原本普通的單車道,深化為充滿單車旅遊樂趣的路徑。例如單車客看到茶園貼著「維修」標誌,表示不僅可以在此聞香品茗,還提供單車簡易維修服務,甚至某些地點更提供完整大修;到牧場想買乳製產品又擔心騎車不便載運或缺乏冷凍而腐壞,牧場貼著的「配送」標誌,則表示有在地宅配車可替顧客將名產運回在地住宿旅館。這些政策與創意計畫,加上交通無接縫,以及本土三大單車企業的產能,台灣「單車王國」的名號,的確開始有些外力奧援了。 

對個人而言,許多單車客不僅可藉由騎車累積與車友間的社會資本,在騎車過程中,也往往會產生渾然忘我、專注、愉快的流暢體驗,加上對健康、塑身的期待與成效,這些都提供了很強的內在動機。 

或許某些追求流行者退出了、或許因二○○七年「練習曲效應」而加入的人還沒到換車的時候、或許單車環島風轉成了深度旅遊風,但總之,相較於那場僅維持數個月的蛋塔熱潮,已經堂堂三年的單車風,應該會一直吹下去。

2010.02.23 04:18 a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