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蘭
金蘭是我在大學代結識並以兄妹互稱的妹妹,她的家庭背景引發我認這位妹妹的原因:養女,與養母相依為命,小時「不斷」隨養母改嫁,必須經常遭受不同養父的恫嚇、遺棄。幾近20多年沒有聯繫的我們,最近又連絡上,我特定到台中與她「話當年」。
我出身貧寒,自認能吃苦、上進,但與金蘭相比,都微不足道。
以金蘭的環境背景,能在那個年代擠上一所大學的夜間部讀書,多麼不容易。金蘭隨時要成為家裡的「搖錢樹」,縱使金蘭的養母很疼她,一位依靠養父母而成長的女兒,能獲得多少照料?
我們都在那個年代半工半讀完成學業,都有共同的謀生技能與特質:敢見縫插針,努力抓住機會。而我畢竟比金蘭幸運多了,我在台北,機會多,我敢闖,有讀過名校的「標籤」,讓我以後的人生比起金蘭更一帆風順。
金蘭也不差,大學時代參加校外社團活動,擴展人際關係,認識許多可以相互扶持的朋友,讓她有機會碰到「貴人」,介紹很好的工作給她。這段時間她也結識同樣出身貧寒且與他有共同信仰的先生,兩人共組家庭。金蘭很拼,除了正職外也找兼職來增加收入,而她的養母可以幫她帶小孩,讓兩位大人無後顧之憂。
與金蘭「話當年」,能看出她浸濡在幸福之中,她很知足、感恩,即使對我這位不曾助她一臂之力的兄長,也都惦記在心。
金蘭的兩位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她對孩子很欣慰,但是,言談中,我知道兩位兒子並沒有金蘭那種上進、敢闖的鬥志,因為下一代孩子的家庭環境相對安逸,孩子何需有金蘭在逆境求生的本能?
不過,年輕人在順境中也要惜福,父母留給孩子最大的資產不是有形物質條件,而是父母年輕時代奮鬥的故事。就這點而言,金蘭給孩子太多太多了,孩子更應該惜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