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與康師傅

 

美國、歐洲、日本的跨國公司(MNC)發展的「國際企業經營策略」與台灣人觀點的「國際企業經營策略」有何差異?真有台灣人專屬的「國際企業經營策略」嗎?比較宏碁與康師傅的發展可以看出兩者差異。

 

宏碁是國人最推崇的全球性品牌,也是台灣人主打國際性品牌的典範。身處高科技產業,宏碁轉戰世界各國市場,對手(IBMHPApple……)都是MNC,宏碁也採取「正規」的「國際企業經營策略」因應,這些都是大學教科書敘述的模式。

 

相對的,康師傅到大陸投資,有兩岸特殊情境與背景,經營者沒有MNC的經驗可供依循,所有策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最終發展出具有台灣人特色的經營版圖與策略。

 

 

宏碁 

康師傅 

總部所在

台灣(創業地)

大陸(非創業地)

品牌

全球品牌

本土品牌

事業發展

在全球銷售電腦產品

在當地開展食品相關事業

地政府關係之經營

不重視當

重視

區域總部

發展(多國)區域總部

專注當地國發展

跨國經驗

複製MNC 經驗

自行摸索

母國關係

事業根基

返鄉投資

 

台灣人的「全球化策略」若非卑微買辦,就是艱苦創業,康師傅正好印證「艱苦創業」模式,這種模式很少見於MNC。通常MNC外派到外地的幹部都是在複製MNC 的跨國經驗,母國會提供資金、資源,不須外派幹部操心,他只要依總部指示就算完成任務,這種模式絕不是台灣企業國際化的成功模式。宏碁學MNC 的跨國經驗,這是宏碁很難成功的原因。

 

另一個台灣企業國際化成功模式是郭台名的富士康,它走「卑微買辦」,這也是非常具有台灣人特色的「國際企業經營策略」,容後再討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