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安啦,中國債務危機

 

今(2016)年5月7日出刊的《經濟學人》以「即將爆發的債務危機(The coming debt bust)」為題,指出中國的債務危機已經逼近,提醒政府當局應該妥為因應。

 

《經濟學人》列舉以下數據來說明中國的債務危機:

1. 債務總額由10年前佔GDP的150%,上升至GDP的260%。

2. 銀行不良貸款佔整體銀行貸款的5.5%,這一比率兩年來增加一倍,但這是官方數字,實際情況沒有人知道。

3. 新近發生的銀行新貸有4成是要用來償還舊債的利息,注意,這不是「借新還舊」,而是借錢來還舊債利息,舊債依然高掛,而利息繼續累進增加。

4. 2014年,中國最大一千家企業中的160家,利息支出已超過其稅前盈利。

debt.png

一般認為,中國政府具有絕對權勢來應付債務危機,上述驚險數據都還在政府可控制的範圍內,危機應不會發生。但《經濟學人》不以為然,它認為中國政府在應付債務危機方面,已經淪為「亂控」與「失控」:

 

1.˜ 亂控方面:政府作多股市與房市來製造繁榮,例如:2015年股市狂飆後暴跌,政府組「國家隊」花費2000億美元營救。另外坐視投資客炒作房價,用以刺激房地產內需產業,讓國營企業虛增資產,掩蓋負債。

 

2. 失控方面:為確保有充足的現金準備,銀行貸款必須少於存款的75%,但多數銀行的貸款超過現金準備,銀行已經出現流動資金不足的風險,政府只好放令銀行從事「金融創新」,包括影子銀行以及各類理財產品的銷售,變相是以短期存款投資於長期資產。(參考「金融創新與災難」一文http://mchung.pixnet.net/blog/post/43063564-%E9%87%91%E8%9E%8D%E5%89%B5%E6%96%B0%E8%88%87%E7%81%BD%E9%9B%A3

 

 

《經濟學人》認為,中國的影子銀行與正規銀行系統的界線非常模糊,許多銀行將不良貸款「再分類」為投資,以迴避監管及減少資本需求,同時,透過理財產品,把短期存款變成長期投資,把銀行的投資風險轉嫁給客戶。

 

不管「亂控」或「失控」,中國銀行債務問題難解,因為它涉及政府(共產政權)與銀行、國企的三角關係。銀行是共產黨的「錢袋」,國企是「共和國長子」,三者之間利益關係密不可分,中國的銀行不能用一般國家的銀行經營來看待,國企也不僅是「國企」,它們都要肩負替政府扛債責任:銀行必須為國企背負債務,國企必須替政府建設花費買單。

 

所以,不管銀行也好,或國企也好,「債多不愁」。以2015年10月22日中國財政部月報所列示的國企債務,截止到9月30日,中國國有企業整體債務總額達到77.7兆人民幣(按當時匯率折算,約合12兆美元),超過中國GDP的總量。它較前一個月(71.8兆人民幣)增加6兆人民幣(約合1兆美元),這驚人的國企月債務增加量,背後即可能包括替政府「轉帳」--把政府債務轉給國企。

 

有人喜歡把現在的中國和當年泡沫經濟時期的日本相比,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情況的困境,遠比當年日本銀行業還要糟糕,依此判定中國一定會發生日本式金融危機。

 

顯然這一類比忽略了中日兩國銀行業本質最大的不同:日本金融業與政府的關係當然非常密切,但絕對沒有密切到中國銀行業與政府的關係。

 

「債多不愁」,安啦,中國政府對金融債務的「亂控」或「失控」,背後仍有邏輯,只是外人看不懂而已。

010.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