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平等與逃亡

 

如果你比其他人富有、健康、長壽、快樂…………,記住,這些都是你逃脫人類的「平等」,奔向「不平等」的「大逃亡」,如同電影《大逃亡》情節一樣,沒逃的人仍是多數,跑走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人的「不平等」是「逃亡」(Escape)的結果,而且,人類逃得了貧窮(變成富有),逃不了病痛、死亡、痛苦…….,每個人無論怎麼跑都還是套在「人生而平等」的桎梏。

 photo (1).jpg

這個佛家「眾生平等、苦海無邊」論述,正是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的著作《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的內容,這真是經濟研究的大突破,迪頓教授展現出諾貝爾獎層級的論述功力,運用科學嚴謹定義與數據資料,以「眾生幸福平等」為命題,抽絲剝捲,反覆辯證,雖然全書沒沾一個「佛」,但是讀完此書,好像對佛學教義有進一步的參悟。

 

如果不習慣嚴格論述寫作風格,加上沒有抓穩迪頓教授對平等論述之主題脈絡,這本書讀起來會有些辛苦,而且容易失焦:陷在很多不相干的解說中,常搞不清楚平等與不平等的差別,如果讀者清楚書中很多陳述,知道它們都是科學論證必須交代的定義、觀點、資料來源.......,想必你的思維也是「諾貝爾獎層級」。

 

一般人口中「平等」、「幸福」只是簡單語詞,若要用科學方法去定義、量測、歸類、推演……….就不簡單了。科學講究嚴謹、正確,有憑有據,用科學來講述平常人的語詞概念,每一個語詞就能寫一本書,而且還會有偏誤。所以,真要領略這本書的精隨必須要有耐心,也要有一點想像力,以欣賞諾貝爾獎大師的思維論述心情,學習迪頓教授如何運用科學方法在論述「每天大家掛在嘴上的語詞」。

 

迪頓教授是以「福祉」觀點在論述平等。書一開頭他就表明「以數據支持論點」,他通常會先用世俗的觀念下定義,然後提出修正,最後再提出一個比較正確的說法。例如,他先為「福祉」下一定義:「……. 福祉通常以所得來衡量,也就是人們擁有而得以花費或儲蓄的金錢。」(中譯本p.303行),然後,展開辯證,進而提出修正。熟讀此書,你將發現迪頓教授對「福祉」有各種不同定義:所得、健康、教育、壽命、早夭、貧窮、…………。這是迪頓教授把同一概念名詞(例如幸福)作各種不同的量測。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最難的當屬「量測」(measurement)了,量測常是研究者最艱難的考驗,若想知道迪頓教授對量測的看法,可先翻到中譯本p.227讀一讀。

 

在本書前言開頭,迪頓教授先用所得代表「物質福祉」,以「生活整體滿意度」代表「主觀福祉」,這是蓋洛普在全世界各國所做的調查(類似的調查還有「幸福感覺」中譯本p.63-4)。他把世界各國的「人均所得(GNP)」與「生活整體滿意度」編製圖一如下:

6.29圖1.jpg

從圖一看出,「人均所得」愈高的國家,「生活整體滿意度」也愈高,不過,也有例外,例如哥斯大黎加、巴西,這些國家的「人均所得」不高,但「生活整體滿意度」蠻高的。如果以美金一萬元的人均所得為界,所得低於美金一萬元的國家人民「生活整體滿意度」都蠻低的,超過這一界線,所得對「生活整體滿意度」的影響就比較不顯著了,說明所得比較不會影響富國人民的「生活整體滿意度」(所得比較不會給富人帶來幸福快樂)。

 

把圖一橫軸(所得)改為等比(對數)座標,得到圖二。所得對「生活整體滿意度」的影響就比較顯著了,它說明所得若作等比增加(例如增加50%或一倍)對「生活整體滿意度」的影響就會比較顯著。

6.29圖2.jpg 

綜合圖一、二,迪頓教授給我們以下結論:

*物質福祉(所得)與主觀福祉(生活整體滿意度)兩者存在以下關係:

**超過一萬美元人均所得後,所得(絕對金額)增加對「生活整體滿意度」影響並不顯著

**所得倍數增加對「生活整體滿意度」影響較為顯著

 

這樣的結論對於人類的不平等有何意義?有的,所得不平等是我們最重視的不平等,然而,超過一萬美元人均所得後,所得的不平等對「幸福」的影響不大

你滿意這樣的結論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chung 的頭像
    mchung

    洪明洲教授部落格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