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2.0

如果一套軟體、一件理財產品、一本書(百科全書)……純粹在網路上討論、製作、測試、公開、銷售、服務,能夠操作這種作業方式的企業,應該不同於傳統實體作業的企業,它應該稱為「企業2.0」。

「企業2.0」(Enterprise 2.0)是2006年MIT的Andrew McAfee教授首次提出,他從歐洲一家投資銀行(DrKW)利用維基百科、部落格、群組討論三種溝通軟體,完成整個投資方案,送交客戶,McAfee教授根據這個案在Sloan Management Review 發表「Enterprise 2.0: The Dawn of Emergent Collaboration」文章,首次公開「企業2.0」。三年後(2009年),McAfee教授出版專書(Enterprise 2.0: New Collaborative Tools for Your Organization's Toughest Challenges),繼續鼓吹「企業2.0」。

6309646.jpg

「企業2.0」主要職掌企業的「知識管理」,它還沒成熟到能脫離實體情境,完全獨立作業的「企業」。不過,如果企業以「知識」為產品(出),理論上,它可以完全借助網路(知識管理)平台來操作,這樣的企業當然就是「企業2.0」。

「企業2.0」與「Web 2.0」有很密切的關係,它也正是McAfee教授的定義:The use of Web 2.0 technologies by knowledge workers within or between organizations。

McA.png

知識工作者運用兩種網路工具來溝通:(1)管道(Channels)、(2)平台(Platforms)。從知識管理來看,兩者的溝通差異極大。

* 管道(Channels:例如email,任何人都可以創造與散播資訊,但以個別性方式傳輸,亦即,會員之間能自由創造或接收資訊,但共同性(Commonality)很低(每人接收的資訊都不同)。

* 平台(Platforms:像部落格、企業入口網站……,資訊由少數人創作或審查管理,但,散佈出來的資訊共同性很高(所有人都看到相同資訊)。

知識管理(KM)系統必須同時善用兩者:利用Channels讓任何人創造知識,利用Platforms讓所有人分享同樣的知識。

調查顯示,知識工作者對現行的Channels或Platforms還不滿意,尤其,這些工具還不能協助他們有效產生知識,而且,真正存放在共同平台的知識少之又少。如果知識很少分享,企業的知識管理系統將形同虛設。

如果導入「企業2.0」,McAfee將它的六項核心技術,簡稱SLATES:Search(搜尋)、Links(連結)、Authorship(權限)、Tags(標籤)、Extensions(延伸)、Signals(訊號)。SLATES技術能讓知識工作者在網路數位平台上容易地創造、分享、修正資訊,產生所需知識,提高企業的價值。

440px-Slates.png

想像企業員工利用部落格、維基百科、社群媒體(Line)三種內部溝通軟體,加入SLATES技術,還不足以形成「企業2.0」。McAfee教授認為操作「企業2.0」,必須建立在兩項基本原則之上:(1)SLATES技術必須容易被使用、(2)讓每個人自由建構知識,不必強迫要求知識工作的流程與分類。

McAfee教授認為:當愈來愈多組織成員有效使用SLATES,「企業2.0」愈能發揮效用,由於有更多的連結、標籤、延伸、訊號,知識工作者更容易找到必須關注的知識。

p17djs4ajg1f3n15tm165aspffpa0_92287.jpg

簡言之,「企業2.0」操作不須經理人介入,企業導入「企業2.0」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 接納的文化
* 單一共同平台
* 非正式宣告
* 管理者的支持

enterprise20slatesmodel1.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