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訊球體

資訊球體(Infosphere)來稱呼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場域,能讓我們更瞭解所處的工作環境,也更認識科技改變工作本質的力道。我先後從不同管道聽到「資訊球體」這一名稱,其中,卡耐基美隆大學的Kathleen M. Carley教授對它的描述與研究,最讓我著迷。

「資訊球體」(Infosphere)是一個人工作所處的資訊環境,它由一套互動與知識網路構成。當互聯網把我們「無所不在」(Ubiquitously)連結在一起,我們的工作場域空間、與工作夥伴的互動連結……與過去環境產生很大的差異。

kathleen_carley_201x201.jpg

Carley教授用下圖來比較資訊球體的差別,圖中每個芒狀圈的大小代表溝通的資訊量,直線代表能夠直接接觸(Access)的路徑。

pp.png

圖的左邊是傳統的工作環境,當經理人外出洽公,他用電話與辦公室的同事聯繫,再透過他告知他與客戶(或主管、其他同事……)聯繫的情形。圖的右邊是(無線通訊)互聯網連結的工作環境,它與實體環境的資訊球體截然不同,在智能化空間,經理人能夠接觸更多人,也從其他人身上獲取更為多資訊。

Carley教授稱這是網路數位打造的智能空間intelligent space),這一空間正把我們推向新的經濟活動紀元,或稱之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

Kathleen M. Carley教授是這一領域的翹楚,她引進的「資訊球體」概念,開展計算型組織科學Computational Organization Science)的研究,她把人在組織的活動用資訊溝通路徑與資訊傳輸量來呈現,她把此一方法應用於國際犯罪組織(例如ISIS)的行為研究,它讓很多研究組織的學者「大開眼界」!

Kathleen M. Carley教授發表於1999年的論文: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A Computational Organization Science Perspective,內容非常經典。依慣例,對於艱深論文,我都會翻譯前幾段,便於學生接續閱讀原文。以下是我的翻譯

 

進入21世紀,諸如微波爐、電腦、時鐘、冰箱、電視、照明……這些簡單物件,逐漸被先進技術加裝上能感測環境、處理資訊、作決策、行動、與溝通,進而轉化為智能物件。愈來愈多裝置devices)裝入電腦,就能把商務電子化、演員人造化、空間智能化、社會與經濟世界數位化。智能化空間乃是供給無所不在,服務網路中滿佈資訊,網路中包括人,以及組織、網站、機器人等人造代理人artificial agents)。這些代理人都處於在資訊充分且能相互整合的環境中,類比(原子)與數位介面無縫接軌。智能空間有四項特性:

    1. 隨處可及Ubiquitous access

    2. 大規模Large scale

    3. 佈滿感應與智能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intelligence

    4. 隱形運算Invisible computing

當空間趨於智能化、資訊趨於數位化,新的社會政治與經濟體系產生了,我們稱之數位經濟。當空間趨於智能化,人與其他代理人都鑲嵌在相互交流與知識網路中,此一網路的規模與複雜度都是史無前例的。不斷增進的技術增加人類能夠觸及資訊的數量、時間、地點,以及處理方法。

雖然這樣的變革是否真正提升社會品質,或改善個人與組織績效,學界仍有各種不同看法,然而不管怎麼發生,人依舊是人,人還是需要組織來克服人的限制。新技術的協調、溝通、擴散還是圍繞在讓人知曉他週遭人事物的情境

如果想把智能空間的潛力帶進能夠改善個人與組織績效的現實,凡是能造成人與組織無法有效共事工作的障礙都必須克服。組織必須把人放在合適的地方,讓他們提供所需資訊或資源,能和他人互動,接收資訊,以及瞭解這些互動的影響。在數位經濟下,高度專業分工結合新點子能夠快速構思,打造一種極需與工作夥伴快速、有效接觸共事的史無前例需求。

今天,溝通仍僅限於有限的環境,接觸資訊仍有數位障礙,互動仍有實境障礙,瞭解互動仍有知覺障礙,如果這些障礙能被克服,學界與產業界將大大受益。如果只是把空間智能化、電腦微型化、所有資料數位化、把所有事、所有人都放在網路上,所有交易都電子化,仍然無法確保這些障礙能被克服。簡言之,單憑科技無法打造真正的數位經濟

理論上,賦予實體世界更多智能化工具能夠讓個人、群體、組織更有效做事,能連繫更多、更大圈子的人。研究電子化工作證實這類科技改變會有混雜的結果,有人受惠於更大的分權與更高的自主性與機動性,生產力大幅提升,工作時間有更好的安排,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卻有另外一群人因而產生孤立、疏離、疲憊、緊張。電腦與互聯網對生產力、績效、成果的整體影響雖然很難衡量,生產力與連結性卻是緊密相關,提高連結性會直接增加成本,隨後生產力會提升。

As the physical spaces humans inhabit become more intelligent, each individual’s infosphere will expand and become less likely to change in size as the individual moves from one physical location to another. In intelligent spaces, when people move, their infosphere moves with them. As infospheres expand, the networks in which people are embedded and those to which they have access become potentially unbounded. Examples of these networks are the social network (who interacts with whom), the knowledge network (who knows what), 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what information is related to what ot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may lead to nonlinear rates of network change and to altered network structures (Kaufer and Carley 1993). However, technological change will not obviate the need for networks or the fundamental socio-cognitive processes surrounding them (Wellman et al. 1996). Thu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organizations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alterations on and variations from existing forms and in terms of community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Butler 1999).

當人們活動空間愈為智能,每人的資訊球體將愈擴大,他在實體空間的移動範圍可以愈來愈小。在智能空間,資訊球體隨著人移動,當資訊球體擴大,人們鑲嵌的網路以及他們所接觸的人更不受拘限。這些網路有:社會網路知識網路資訊網路。技術改變將推升非線性網路的變化,並改變網路結構。所以,技術變化對組織的影響可以從現行(組織)型態變異與社群建造與維繫的變化來觀察。

 

Computational Organization Science

組織研究有兩句名言:(1)認識人(who you know)比認識事情(what you know)重要,(2)知識即力量。這兩句名言隱含:身為多元適應的智能代理人,他們的行動與關係決定決策與績效,也決定工作組織的決策與績效。但是,這兩句名言彼此矛盾,前一句談的是社會網路,後一句談的是知識網路。在數位經濟,如果把兩者分開,將很難探討到IT、電子商務、網路(web)對組織真正的影響。

為此,我們必須將社會網路知識網路結合為一,視為一個網路生態,其中一個網路的改變,勢必牽動另一網路(改變)。1整理這一網路生態,它把很多跨領域研究歸納在表格中。儘管如此,整體網路生態彼此如何互動,它們帶來何種社會與經濟的影響,我們仍然很陌生,尤其涉及知識學習,研究上能夠被建構與測試的網路數目(通常少於100個節點)很有限,若有更多網路節點與連結,才能協助我們深入瞭解:網路數量的規模會有多大,能提供那些資訊。此外,我們很難描述網路生態內部的互動複雜性,特別它涉及能夠一起學習、調適、進步的人與機器(組合),更不用說想解釋互動的原因。

表1

q1.png

計算分析computational analysis)有很大的潛力來強化我們對數位經濟的瞭解、推論、管理。尤其計算組織學提供一種新觀念,讓我們瞭解、預測、管理因技術變化而造成的組織變革。計算組織學將組織視為一個由複雜、算計、調適的代理人組成的「複雜、算計、調適」系統。很多組織活動都在將資訊轉化為不同形式,組織活動常是資訊引導information-driven),所以由人組成的組織可以視為計算型computational)。此一新觀點將個人與組織都放置在網路生態中。瞭解代理人與知識在不同網路的分配能用以預測組織行為,影響人與組織在不同網路間的移動或運作的方式,就能改進整體的績效。

表2

q2.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