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術導入

企業導入任何電子化作業系統,都會涉及數位轉型。數位轉型絕非單純的IT技術導入,它涉及複雜的組織變革,影響組織社會要素的變化,不幸的,很多主管忽略了這些變化,導致IT技術導入的失敗。

 

Rob Kling and Roberta Lamb兩位學者使用社會技術方法Socio-Technical Approach)研究IT與組織變革。兩人在1999年發表IT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Digital Economies: A Socio-Technical Approach,這篇論文就提出這一看法。

這篇文章開頭先談數位經濟digital economy),作者認為數位經濟驅動美國經濟產值,讓人津津樂道,但多數研究與報告只強調數位化商業模式的應用,很少提及組織導入此一新商業模式可能碰到的困難,包括將蒙受的成本以及必須付出的失敗代價。

大眾媒體常常過於渲染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利益,且過度報導成功故事,誤導一般人誤認數位轉型很簡單,只要導入IT工具,許多組織問題都可以解決。兩位作者卻認為,任何IT工具的導入,都會發生組織社會要素的變化,都是組織變革

機械人1.jpg

任何形式的轉型,都需要組織投入,才能達成預期的經濟與社會價值。組織在數位轉型過程會涉及組織調適的障礙,此一障礙可能高於數位技術採用的障礙。1993-1995年之間,許多大企業狂熱投入企業流程改造BPR),導入BPR的成本與失敗率(75%)都很高。空有IT,組織的既有作業與結構若沒有改變,BPR的導入勢必失敗。換言之,任何IT技術導入組織,必須同時考量社會因素,確使組織配合技術的導入,進行同步調整,數位轉型才能成功。

經理人宣稱他們導入的電腦化作業系統為組織帶來顯著的成本節約效益,實際上這些效益常被高估。例如,奇異電機(GE)照明部門導入電子化採購(或線上採購)系統,採購效率提升,成本節省30%,人員減少60%,上述成效沒有提及開發此一採購系統的花費。實際上這一系統裝置很多工作站,電腦機器需要維護,內部人員上線填寫請購單,資訊同步化,都需要訓練,系統才能夠正確被使用。當然列計這些成本,電子化採購系統的效益仍是正的,但實際成本節約並不如宣傳那麼大。

所以,電子化作業系統包含社會技術要素,兩者界線很模糊,系統流程設計必須納入社會組織的運作,整體系統應該以社會技術網路socio-technical networks)視之,不能單純視為工具。例如上述採購系統就涉及採購單由誰核准,當工程或製造改變時,誰來管控材料種類的改變,授權的層級合適嗎?在設計流程系統時,這些社會要素都必須考慮(設計)進去。

因此Kling & Lamb使用社會技術方法(Socio-Technical Approach)研究IT與組織變革,兩人主張任何組織導入電腦化作業系統(或者IT作業系統、數位化系統……),都應將系統視為社會技術網路,不能僅以技術工具視之。

究竟技術工具與社會技術網路兩者有何差異?Kling & Lamb 製作下面表格做了比較。

 

6.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chung 的頭像
    mchung

    洪明洲教授部落格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