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系統(下)

商業模式、平台、生態系統三者是目前很流行的商業用語,彼此之間關係密切,但這關係卻非常複雜。大致而言,平台是一種商業模式,它會衍生以平台為核心的生態系統,經營平台最大的挑戰在如何經營生態系統。

43.png

這張PPT將商業模式、平台、生態系統三者關係畫成一圖,並作簡要說明。平台是一種商業模式,它與其他成員組成一個生態系統Jacobides et. al.,(2018)的論文稱之Platform Ecosystem,其他非平台的生態系統,又長成什麼樣子呢?這篇論文有很清楚的解說,也幫我補充這張圖的意義。

經濟社會有許多我們關注的經濟關係(economic relationships),例如:交易關係、競爭關係、價值鏈或供應鏈關係.......。生態系統是其中一種經濟關係,但隱晦在商業活動行為中,很少將它外顯化Jacobides et. al.(2018)這篇論文 Towards a theory of ecosystems稱生態系統為經濟關係新結構(new structures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s),深入探討它的理論定位。

瞭解生態系統之前,要先知道產品與產品之間互補關係(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s),例如紙張的價值取決於印刷,油墨的價值取決於印表機.......,許多產品或服務之間具有一種互補生態系統,但很少被注意到;一旦被發現,它就是創新,它就是新價值的開始。所以,生態系統是一種互補品經濟學(economics of complements),過去一直被策略學者冷落,近年來的流行正說明互補品經濟學的重要。

86.png

Jacobides et. al.(2018)依據文獻整理出三種生態系統:(1)企業生態系統、(2)創新生態系統、(3)平台生態系統。三者的區別只在研究聚焦與面向的差異,真實世界中它們是重疊而並存的。我將Jacobides et. al.(2018)的解說用中文重述如下:

企業生態系統(business ecosystem):主要說明一家廠商與它所處環境的關係。生態系統是影響企業與企業的顧客、供應商的組織、機構、個人的社群(community)。生態系統是一群互動成員形成的經濟社群,這些成員彼此透過活動互相影響,成員不會來自單一產業。Teece (2007)認為廠商必須監看它所處的環境,並做出適宜的回應,這些會影響廠商的動態專長(dynamic capabilities),形成它打造永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有些學者強調社群整體的共同命運(shared fate),但對於生態系統內部廠商是如何相互調適,卻甚少提及。

創新生態系統(innovation ecosystem):主要在描述圍繞在一個特定創新或新價值主題的支持衛星成員。生態系統是廠商將個別產出整合為堅實、面對顧客方案(a coherent, customer‐facing solution)的協作安排(collaborative arrangements)。它強調互相依存的參與者如何互動以進行創新的打造或商業化,以嘉惠最終顧客(end customer)。若生態系統內部整合不佳,創新將失敗。創新系統的重點是讓最終客戶使用產品,而非只是廠商的使用。所以生態系統的觀念是要抓住核心產品、它的零組件、互補品之間的連結,然後合起來一起為顧客增加價值。由於生產主力創新的廠家未必與提供互補品廠家有直接的連結,如何透過各種安排讓不同廠家校準align不同的連結,將會影響它們為最終顧客所創造的價值。

平台生態系統(platform ecosystem):主要聚焦於平台(由一組特定技術組成)以及平台支助者及其互補廠商之間的相互依存。生態系統組成份子為:(1)平台支助者(platform sponsors)、(2)使平台能對顧客更有價值的所有互補產品的提供者,它們彼此形成核心-節點(hub and spoke)關係,核心平台以輻射狀連結周邊廠家,彼此分享開放技術標準或原始碼(open-source)技術。透過平台的連結,互補品廠家不僅能進行互補品的創新,還能接觸平台客戶。平台生態系統可以視為在平台支助者的協調與指導下培育創業行動的半管制市集(semi‐regulated marketplaces),或者是激活特定幾組用戶交易的多面市場(multisided markets)。

經由Jacobides et. al.(2018)這篇論文的整理,生態系統在策略學上的理論定位非常清楚,值得學者更多關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