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如千層雲

千層雲是天空水氣分佈不均勻,同時被舉升,而出現疊起來像莢狀雲的異象,這異象正可以形容我們所處的層層疊疊平台平台充斥我們的生活,它不僅無所不在(ubiquitous),更像千層雲般地層層疊疊(layer after layer)地纏繞我們。

0.jpg

例如,當你在手機上使用臉書,臉書固然是(社群媒體)平台,手機作業系統(Andriod或蘋果OS)也是平台,而串連各平台的互聯網(Internet)更是一個大平台。

以上只是互聯網覆蓋的虛擬平台,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實體平台。例如,你的手機可能從實體購物平台(3C賣場)買來;維修時,藉助廠商建置的維修平台;繳費時,藉助銀行的轉帳平台。此外,廠商生產手機,有各種研發、技術、製造、資訊平台……。

用千層雲想像被平台纏繞的商業社會,非常重要,唯有如此,你才不會錯過身旁每個平台的影響,並留意它呈現的狀態:平台有大小規模、有高低層級、有技術平台、交易平台、服務平台……彼此重疊(overlap)、鑲嵌(embedded),帶給現代人無比方便、無窮多元的生活服務。

Cright.png

2016年,我與許書銘教授在東海大學EMBA合開數位經營策略,一頭撞進平台的研究。之後,我一直留意、觀察、感受商業世界各種有形無形的平台,講課主題雖為「數位」,但太過數位化,會讓學生誤認傳統產業沒有平台,大錯特錯!!

今天的數位平台是從昨日產業運作的流程翻轉過來,學生瞭解翻轉過程比認識平台本身還重要。所以,我會從企業內部平台講起,帶領學生認識平台的經濟內涵和它的技術演進梳理實務上層層疊疊的平台,也交代數位平台的前生、演進,啟發學生從日常生活觀察平台的運作,進而建立將商業流程平台化的概念。

以下分享五張講授平台策略的PPT,建議參考2016年我為EMBA學生整理的四篇平台相關文章,保證你會比其他人更透徹瞭解平台。我提供四篇文章的連結點閱如下:

1. 智慧連網(9):平台

2. 智慧連網(10):平台贏家

3. 智慧連網(11):雙邊作戰

4. 智慧連網(12):平台包封

第一張PPT:平台常出現在兩類看似不相干的領域:(1)市場交易、(2)技術工程設計,兩者只是聚焦重點不同,彼此互有關連。PPT的表格整理出兩者的差異點。

P1.png

第二張PPT:列舉三位學者對平台的定義,Gawer (2009)的定義簡要明快,它不將平台限制在數位科技上,給我們更多元的平台建置概念。Hagiu (2014)與Van Alstyne, Parker, Choudary(2016)兩組定義,用詞幾乎與企業生態系統的定義相同,說明平台與企業生態系統密切相關。

P2.png

第三張PPT:平台起源於企業內部平台(Internal platform),而企業內部平台又從不是平台流程活動啟動。講授平台我最強調這一特性,以啟發學生思考如何改造傳統企業流程,並將它平台化。這張PPT的內容很有料,能搞懂,才算真正認識平台,否則只是一知半解。

P3.png

第四張PPT:這張PPT梳理實務上層層疊疊平台,以一張表格交代四種類型的平台,其中第四種平台(社會媒體平台)是我故意加上去的,它是許多人心中唯一的平台,我將它單獨歸於一類,反映出平台瓦解產業疆界,許多平台整合了各種產業,進化成另一個全新的平台(種類)。

P4.png

第五張PPT:說明千層雲般的平台如何驅動創新,我搭配兩張圖:Google、Amazon建置的兩個平台群。兩家公司之所以如此創新,關鍵在,它們太會搭建平台,用一個平台堆疊出另一平台......。

P5.png

研究平台的兩位著名學者Michael Gawer和Michael Cusumano說:Industry platforms and associated innovations, as well as platforms on top of or embedded within other platfor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ervasive in our everyday lives.我的平台概念多數從這些學者提出的理論去建構,很少從阿里巴巴、騰訊……等數位平台的案例直接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