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
萊比錫(Leipzig)位於柏林西南約180公里處,搭火車一個多小時就可抵達。兩德統一之前,它是東德政權的首府,1989年發生民眾不滿政府示威的暴亂,受到鎮壓,此舉造成隔年(1990年)東德政府垮台,兩德統一。
造訪萊比錫主要衝著它是舊東德首府而來,沒有特別的目標或行程。造訪了以後,才知道它是音樂家巴哈最後的歸宿,更精彩的,它是普魯士、奧地利、俄羅斯三大帝國的聯軍打敗拿破崙的「民族大會戰」主戰場,此地建有「民族大會戰紀念碑」,這次並沒有去參觀。
由於使用Eurail Pass,扣除返回斯德哥爾摩所需的一日票券,我還有多餘票券。從柏林搭火車到萊比錫當天來回,只算使用一日票券,等同於這是一趟免費旅程,加添萊比錫的行程,等同消化沒用到的票券,而這樣的動機讓我多玩了一個德國城市,卻有意外的收穫。
萊比錫的輕鬆之旅從出火車站開始,萊比錫的火車站非常漂亮,地鐵、電車、公車在此交會,方便旅客轉乘。火車站前面有大片公園廣場,讓我不自覺地走進公園,沿著地圖棕粗線的路線前進。
走完地圖上標示的路線,路經萊比錫大學、市政廳、聖多馬教堂(Thomaskirche),再重返車站,這一行程帶給我四大發現,我將用以下四個主題,將當天拍攝的照片整理如下:
(1)萊比錫車站與站前公園
(2)萊比錫大學
(3)萊比錫新市政廳
(4)聖多馬教堂(音樂家巴哈墓園)
(1)萊比錫車站與站前公園
萊比錫火車站頗有來歷,我從網站找到1862年拍攝的舊照:
萊比錫火車站站體內部:月台、車站大廳、地下商店街,規劃非常完善,內部挑高,空間大器,被譽為德國最美麗的火車站。若與上面照片對比,現今萊比錫車站歷史已經接近200年,還能從中找到當年車站的輪廓。對比台灣第一條火車路線1887年大稻埕到松山,距今135年。台灣現今(台北-松山-南港)火車站的規模硬體上不輸萊比錫火車站。差別只是較少注入復古裝飾。
走出火車站,穿過電車幹線,就是站前公園,在此回望電車、火車站。
進入站前公園,來到C.W.Müller人頭榮譽章雕像。C.W.Müller1728出生,從1778年開始擔任萊比錫市長,直到1801年去世,他建設了今天萊比錫的風貌,這也是1812年在火車站前公園設立他的雕像原因。原始的Müller人頭榮譽章雕像已經消失,1984年再重新複製鑲入紀念碑。
公園中看到這座鐵路公司紀念碑Leipzig-Dresdner Eisenbahn,說明鐵路公司與萊比錫城市發展有非常密切關係。
公園中除了紀念碑外,更多的是精心設計的花園美景:
公園盡頭是萊比錫歌劇院:
繞過歌劇院,就進入萊比錫大學校園,廣義講,歌劇院也是萊比錫大學校園的一部份。
(2)萊比錫大學
萊比錫大學(Universität Leipzig)創立於1409年,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德國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僅次於海德堡大學(1386年)。經歷600多年發展,萊比錫大學現有學生約3萬人,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1832-1920)建立第一個心理實驗室,開啟現代心理學的獨立學科,醫學院也是萊比錫大學的招牌學院。截止2017年共有18位校友及教職工曾獲得諾貝爾獎。
萊比錫歌劇院前面廣場稱之奧古斯都廣場,旁邊就是萊比錫大學的主樓Neue Augusteum(新奧古斯都),這棟新潮建築頗有來歷,原址是舊萊比錫精神地標地位的Paulinum教堂,1830年以來歷經長期重建、擴充,加蓋一棟以撒克遜國王弗里德里希奧古斯都一世取名的Augusteum大樓。二戰時,盟軍炸毀一部份,1968年東德政府以違逆社會主義意識型態為由,將它全部夷為平地,原址改建為馬克斯大樓。
兩德統一後,在原址恢復Paulinum教堂+Augusteum大樓舊觀,一直是萊比錫市民的夢想,也引發爭論。最後新潮派獲勝,但將Augusteum大樓舊門置入,作為對復古派的妥協,形成(照片)我身後的Neues Augusteum大樓門面建築:
此外,Paulinum教堂的意象圖樣也鑲嵌在萊比錫大學的主樓,傳統與新潮融合得天衣無縫。
新潮新奧古斯都大樓與附近學生餐廳、活動中心、院所建築...圍繞著奧古斯都廣場,構成亮眼的萊比錫大學校景,成為學生交誼、用餐、休憩的地方:
奧古斯都廣場的銅像與門羅雕像:
從正門進入新奧古斯都大樓,內部大廳挑高,節約能源引入自然光,氣勢恢弘、明亮,學生服務台在一樓,校史檔案陳列於二樓走道,宗教領袖與校友的白色雕像排列於大廳牆柱。
大樓連接古埃及博物館,免費參觀:
繼續在校園閒逛,看到揹著樂器的學生,感受萊比錫大學的音樂學風。
抗議東德政府暴政(東德的六四事件)而受難的學生雕像:
(3)萊比錫新市政廳
早在1870年萊比錫市就在考慮將舊市政廳遷移,1895年從薩克森王國收購了普利森堡城堡,才開始就城堡進行設計與改建市政廳,1905年改建完成正式啟用,從此新市政廳成為建築美學的代表作,以下照片是街頭屹立的萊比錫新市政廳一角。
市政廳上層建築與下層建築色彩不一,看出戰爭破壞與戰後復原的成果:
市政廳大門與門邊的石獅雕像:
進入市政廳內部參觀,富麗堂皇,樓梯更是華麗高貴:
(4)聖多馬教堂
聖多馬教堂原為建於12世紀的修道院,經過多次重建,1496年建成目前的哥德式建築。1539年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在此講道,成為路德會教堂。鐘樓建於1537年,1702年重建,有68米高度。1943年鐘樓被盟軍空襲損壞,戰後已經修復。
除了宗教盛名外,聖多馬教堂最著名的是,音樂家巴哈去世前(1723-1750)擔任教堂唱詩班指揮,1908年教堂旁邊建巴哈雕像。
進入教堂內部欣賞路德會教堂的風格美學:
聖多馬教堂的哥德式祭壇,祭壇原屬於1968年被共產黨政府摧毀的萊比錫大學的大學教堂Paulinerkirche,1993年重新安裝在此:
1950年巴哈遺體從Paulinerkirche遷移到祭壇前安葬:
祭壇旁邊有一個小型的巴哈紀念館,巴哈遺留的大提琴展示供參觀:
祭壇旁邊牆柱上有巴哈事蹟的雕塑以及樂迷對巴哈的憑弔留言:
聖多馬教堂的另一側:
尾聲
參觀聖多馬教堂結束後繼續閒逛,路經街坊、公園、教堂、商家、.....,展示沿途拍攝的若干照片,不再深入介紹:
Unicef是一家全球性慈善機構,教書時我曾讀過它的個案,德國當地銀行Commerzbank鍍金牆柱雕飾,金光閃閃:
很喜歡穿牆通道:
路經現代史博物館,以及館前的雕塑作品:
萊比錫老市政廳:
路經《少年維特的煩惱》(1774 年)小說的作者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 – 1832) 的雕像,歌德多才多藝,1765-1768年他在萊比錫大學修習法律,卻棄法從文。
本文就以歌德雕像最後一張照片作為結束。
網紅版...萊比錫旅遊指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