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發的密碼
活在我這個世代(1950-)最精彩、美好事件,應該是科技進步帶給我們許多生活的改變,特別,帶給許多特定人驚人的財富,進而改變這些人的社經地位,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nVidia的黃仁勳、特斯拉的Elon Musk。作為一位經濟社會的觀察家與企管學者,我對這方面的體認、感觸特別深厚,在我的教學與研究中,對這方面的研究、觀察也著力最深。很弔詭的,感知科技變化帶給人們改變的機會,很難,特別是科技帶來什麼(成功)機會,幾乎無法事前預測,而多數預測常常不準,以致於我們常和成功(或發財機會)擦身而過。
查閱各種預測科技發展的理論文獻,例如破壞性創新、開放式創新、S-Curve、技術擴散、Modularity、.......,大都是描述性模型(Descriptive Model),很少有規範性(Normative)理論規則告訴我們:技術應該如何研發才會帶來發財機會。
科技研發的成敗具有隨機性(random),很難事前預測研發的成敗。成功商業化的科技常常依附在某些現實環境的特殊背景,它又稱機會之窗(Opportunity Window),這窗戶平常關著,何時打開來,英雄造時勢,要看運氣。多數情況下,運氣無法複製。
例如,蘋果手機打敗Nokia或黑莓機的優勢技術,事後我們知道原因,它就是下圖紅色卻沒有鍵盤的螢幕,這個螢幕的重要性,Nokia或黑莓機的主管根本看不懂,因為他們深陷鍵盤的迷思。等他們懂了,機會就沒有了。同樣的,搭載在Google應用家族的Youtube,與目前很夯的抖音(Tik Tok),都在特定時空背景下一舉成功,這些特殊時空背景是很難複製的。
由於每一種成功的科技產品都有它們個別的產業環境背景,認識產業進化的生命週期,並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找出產品需要那些創新(技術),然後加以研發、引進、搭載、......,這是多數成功產品的成功關鍵策略密碼。我在台大教書(大約2000年前後)注意到這一成功關鍵策略密碼,希望能夠將它破解出來。
這一策略密碼存在於我們熟悉的產品生命週期:創新產品在市場引進、成長、成熟、衰退的過程,不同週期階段有不同的策略密碼。嫁接產業生命週期,我再加上產品未上市前的技術開發期,構成完整的技術生命週期(圖的上半段)。此外,再從技術生命週期看不到的底層(圖的下半段)找答案。
所謂技術研發是:在企業內部進行的實驗、打模、測試、改良、......,研發一旦應用於市場,才會成為產品或產業的生命,實證上,多數研發的技術或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就胎死腹中,即令走進市場,失敗者居多。我將上述技術生命週期繪製如下圖:
針對技術生命週期看不到的底層,我將研發的技術概分為產品技術與製程技術兩類,這是粗略且不嚴謹的技術分類,但它讓我嫁接James M. Utterback and William J. Abernathy(1975)兩位學者在1975年提出的主宰性設計(Dominant Design) 理論,進而解說當某一產品的規格品質成為業界標竿(標準),擁有卓越製程技術的廠家最後會跨越鴻溝( Crossing the Chasm),將產品打進大眾主流顧客的購買選單,進而佔有最大市場成為市場的贏家,這就是Geoffrey A. Moore在跨越鴻溝一書所建構的技術採用生命週期(The Technology Adoption Life Cycle)理論,它與上圖的產業技術生命週期有密切關係。
我將主宰性設計理論再更進一步延伸:將標準化的技術進化嫁接波特的差異化優勢,繪製完整的技術進化過程,如下圖:
我以長達30多年(1990-)的手機進化過程為例,繪製出手機技術進化的四個階段,讀者應該就能夠意會出這張圖的技術進化意義:
上述技術進化過程的四個階段正好可以對應產業技術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繪製如下:
最近觀察許多新科技產品的技術創新,我感覺上述教學講述的技術發展理論必須有一些補充或修正。
首先,將技術劃分產品技術與製程技術兩類,過於抽象、籠統且不完備,例如互聯網時代許多應用軟體,包括IP、遊戲、圖片、影片、.....,「產品」上市後只有法律授權的上架下載(Upload-Download)或拷貝貼上(Copy-Paste),它不須靠「製程技術」的提升來降低成本或提高品質。
其次,許多產品一旦上市,它是不斷改版(1.0、2.0、3.0、.....)而進化,不是依循引進、成長、成熟、衰退的路徑在進化,例如,我們使用微軟的Office工具軟體,不會有成熟期或衰退期,它一直在升級或更新,一旦它停止升級或更新,它的產品生命就結束了。
第三,許多科技產品或服務是依賴平台而存在的,它與平台形成緊密互補,它不像傳統實體產品(例如一本書、一支錶、.....)可以隨便放置、自由使用。
加入平台的技術元素,如果某一技術標準能夠發展為平台,上述技術進化的路徑應該繪製如下:
蘋果公司推出的iPhone手機為一項平台產品,它搭載許多APP,手機與眾多的APP形成一個平台生態系統,彼此的優勢互相強化,例如抖音(Tik Tok)就是藉由手機平台而強化它的錄製與觀賞功能,進而讓人愛不釋手。
中國廠家能開發出這款手機平台上的APP並非偶然,許成鋼教授解說ChapGPT(連結)順帶解說中國開發互聯網應用APP的優勢,他以抖音(Tik Tok)為例說明它的成功背景,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也披露了為何TikTok讓全球年輕人痴迷的原因,我將文章轉貼如下:
中國科技產業的利器:繡花
華爾街日報中文版
美國年輕人為何痴迷中國應用?
TikTok在華盛頓引發的擔憂正促使人們重新關注中國應用是如何融入美國年輕人的生活的,以及是什麼使這些應用如此大受歡迎。
TikTok促使人們重新關注中國應用是如何融入美國年輕人的生活的,以及是什麼使這些應用如此大受歡迎。
3月份,美國最熱門的五個應用中有四個是在中國開發的。算法常被認為是這些應用成功的秘訣。而一個經常被人們忽視的方面是,中國企業在本土的用戶爭奪戰非常殘酷,這種歷練讓中國公司比西方競爭對手更有優勢。
正如幾十年前中國崛起為全球製造業的領軍者,中國科技企業也利用成本不高的人才儲備不斷優化產品功能。
這種不斷追求更高品質的精神在中國科技行業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彙:「繡花」。
風險投資人范路表示:「每個人都在努力提高技藝,一針一線地改進。」他曾投資TikTok的前身Musical.ly。
根據市場分析機構Sensor Tower的數據,今年3月份的前三周,上線七個月的拼多多跨境電商平台Temu成為美國應用商店中下載量最大的應用。緊隨其後的是TikTok的影片編輯姊妹應用CapCut和TikTok自身。快時尚零售商希音(Shein)排在第四位。然後是前五名中唯一的非中國應用Facebook。
有一個現象生動的反映了美國消費者是如何沉浸在中國公司所創建的應用生態系統中的: 在#temuhaul或#sheinhaul標籤下,Z世代購物者在TikTok影片中展示他們瘋狂購物的成果,並配上諸如這樣的字幕:「花50美元在TEMU上隨便買到的東西。」
這些中國應用出自年輕一代的科技企業家們所創立的公司,隨著防火牆內的中國市場趨於飽和,這些人開始著眼於全球擴張。他們擁有中國龐大的科技人才庫: 雖然Temu是一個購物網站,但有一半以上的員工是工程師,他們的任務就是讓人們在手機上買買買。
一些投資者、工程師和分析師說,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組織效率被美國競爭對手忽視了。中國互聯網公司投入大筆金錢在美國開疆拓土,推廣應用。這些公司利用中國10億互聯網用戶這個龐大市場來測試用戶偏好,在中國國內優化他們的AI模型,然後將技術輸出到海外。
曾在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 Ltd.)擔任高級首席工程師的郭宇說,在需要不斷迭代以滿足用戶需求的市場中,中國互聯網公司所向披靡。郭宇2014年至2020年在字節跳動工作。
TikTok、字節跳動、Temu及其母公司拼多多(PDD Holdings Inc., PDD)以及希音沒有回應置評請求。
如今,這些火爆的中國應用被捲入了緊張的美中地緣政治局勢,尤其是TikTok。拜登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威脅說,如果字節跳動不出售TikTok股份,可能會封禁這款應用。上周四,圍繞中國政府可能對TikTok施加怎樣的影響,美國國會議員向TikTok首席執行官周受資展開嚴厲質詢。
中國政府反對出售TikTok,並表示絕不會要求企業從海外非法獲取數據。與此同時,華盛頓正在積極醞釀一項法案,可能導致中國許多技術種類被全面禁止,包括美國青少年最喜歡的一些應用程式。
希音和Temu都試圖與自己的中國背景保持距離,不希望像TikTok那樣遭受審查。2021年,希音將其母公司從一家在香港註冊的公司,改為一家在新加坡註冊的實體。Temu總部設在波士頓,通過一家設在特拉華州的公司運營美國業務。
希音的供應鏈紮根於中國南方的廣東省。根據Sensor Tower的數據,直到不久前,希音還一直是美國排名第一的購物應用。然而,趕在去年假日購物季前登陸美國的Temu第四季度獲得了1,300萬次的下載量,是希音的兩倍多。與希音一樣,Temu在喜歡便宜貨的美國消費者與中國製造商之間牽線搭橋,通過砍掉中間商降低價格。
這些公司的每一個決策都以數據為基礎。
前字節跳動工程師說,字節跳動是中國科技行業執行「內部賽馬」機制最激進的公司之一,這種機制讓多個團隊去開發相差無幾的產品或功能。他們表示,一旦明確了哪個版本更好,獲勝團隊就會得到更多資源,其他版本則被廢棄。
郭宇說,有時候人們會說字節跳動無情,因為沒人能從頭到尾完全控制一款產品的設計。
字節跳動的產品經理和工程師還表示,公司有標準化的規程、系統和詳細的指標來評估用戶喜好,這有助於他們在短短几天內推出更新。例如,字節跳動的現任和前任僱員說,TikTok曾設計了幾款用戶界面,包括類似Instagram探索標籤的雙列版本,但最終確定了標誌性的單列滾動界面設計。
這些嚴苛的測試、迭代和用戶反饋調查都依賴於技術人員長時間的工作,而根據其表現和產出,這些人可以拿到相當於幾個月工資的獎金。Temu母公司拼多多對工作時間的要求在業內也是出了名的苛刻。
拼多多表示,其2022年研發投資較上年攀升15%,其中大部分用於吸引人才。
2017年至2020年,拼多多的季度銷售和營銷費用經常超過收入,同期Temu的中國姊妹平台拼多多應用的活躍買家增長了兩倍多,從2.448億增至7.884億。該公司主要靠廣告賺錢,上市後於2021年第二季度首次實現盈利。
與拼多多和希音一樣,Temu也慷慨地為下載其應用的用戶發放優惠券和獎勵,鼓勵用戶在社交網絡中宣傳其應用。Temu的營銷活動幾乎無孔不入,從Facebook橫幅廣告到定向電子郵件。今年2月,Temu第一次在超級碗(Super Bowl)打廣告。
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廣告轟炸是贏得客戶的常規作法。曾就職於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的中國科技分析師楊方曦(Ivy Yang)表示,一旦發現機會,中國公司往往比美國同行更願意在更早的階段、以更大的規模購買流量。
中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之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阿里巴巴的國際線上交易平台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已運營13年,但在美國還遠未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字節跳動當初嘗試在海外推廣的第一個產品TopBuzz新聞聚合平台則以失敗告終。該公司後來關閉了這項業務。
至於Temu,伴隨其飛速增長的也不只是讚揚,還有消費者對發貨速度慢和產品質量差的各種吐槽。目前,在Temu上售價不到2美元的有線耳塞或狗鏈受到了對高通脹感到厭倦的美國消費者的青睞。風險投資人范路說,2008年的金融危機促使中國製造商在亞馬遜平台上賣貨,現在是Temu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附錄:中國軟體程式的木馬
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去年利潤創紀錄 超越騰訊、阿里巴巴
李寧怡......2023年4月9日
字節跳動去年的利潤卻創下紀錄,首次超越在中國長期佔據龍頭地位的騰訊和阿里巴巴,並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企業。
《金融時報》引述兩名字節跳動的投資人指出,該公司2022年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成長79%,達到約250億美元;2021年則為約140億美元。
騰訊與阿里巴巴去年的EBITDA則分別為239億美元與225億美元。這兩個集團近兩年都受到北京嚴厲監管科技巨頭的沉重打擊。
據報導,字節跳動2022年的營收近850億美元,較2021年增長30%以上,因為廣告商投放在TikTok與中國國內抖音的廣告費用大增。國際業務的營收約為150億美元,是去年的兩倍以上;另700億美元營收則來自中國。
目前字節跳動的估值已達3000億美元。
據報導,一名投資字節跳動的美國投資人表示,字節跳動去年營收約80%來自中國,即使美國禁了TikTok,或字節跳動被迫出售TikTok在美業務,也不會對字節跳動目前的財務狀況造成重大影響。
不過這名投資人指出,從TikTok的快速成長看來,其未來「仍極具潛力」,字節跳動若失去TikTok,仍是實質損失。
字節跳動並不公開其收入和利潤數字,對於相關報導未作回應。
然而,籠罩字節跳動的政治陰影,也讓它的公開上市計劃陷入困境。自北京2020年底大舉打壓科技巨頭,螞蟻集團的上市計劃因此突然叫停後,字節跳動也已多次延後在香港上市的計劃。
《金融時報》訪問的美國投資人表示,目前還不清楚字節跳動公開上市的時間表,「TikTok的問題必須先釐清」,而且「在字節跳動公開上市之前,大家都希望先看到螞蟻集團的問題先獲解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