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自行車回歸生活 回到社區

2009-07-28 中國時報 【戴永禔】

     環法自行車大賽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而國內自行車熱潮也正風行,民眾以健康為生活目標,實在是值得慶幸的事。然而,如何讓這股自行車風潮延續下去?目前地方政府大力興建沿著溪道的自行車道,適合嗎?

     二○○二年「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的報告中,將車道設置目的分成運動休閒、競技比賽與生活通勤通學之三種車道。體委會補助各地方政府、機關辦理各項相關之軟硬體建設,二○○二年至二○○六年間總預算達十六億元。

     除此之外,內政部營建署所推動之城鄉風貌案也有大筆預算投入,諸如台東縣關山、高雄縣美濃、台北縣福隆地區的自行車道系統與發展觀光結合等等。或者,由淡水河河口沿著淡水河上溯大漢溪,一直通到石門水庫的自行車道也正在規畫當中,這種大台北都會地區休閒自行車系統需新建或聯結既有區域車道。

     以上這些沿著溪畔的自行車道系統乃以運動休閒為設置目的,在規畫與興建自行車道時,最關心的問題是車道總長度、不同路段的銜接、以及其他車種路權之爭等工程面問題。但是,有些社會面與生態面的問題則至今完全被忽略。

     最主要的問題是規格化與都市化的自行車道設計與施工,並沒有採取因地制宜的考量,沿著海岸或河岸的水泥鋪面,硬生生地切斷濱海或濱溪生態系的橫向連結,阻礙濱溪陸棲動物的水陸間移動路徑。大量外來的景觀植物入侵自然海岸林或河床高灘地,隱約可見未來無止盡的花草維護人力與經費。在都市的車道設計不應該被一式通用到底。再者,車道規畫也忽視在地的社會與文化,否則不會發生撒屋瓦知部落被拆屋的抗爭事件。所以,自行車道系統必須區分都市區與非都市區的設計,經過社區時則必須能夠細膩地納入當地。

     非常希望這陣自行車休閒運動風,不會只是短暫的熱潮,像其他在台灣屢見不鮮的各種流行現象一樣。我認為真正符合節能減碳目標來建設自行車道,應該回歸到生活面。以社區為單元,構建安全舒適的自行車道系統,讓每一個人因為這種便利而逐漸減少使用汽車與機車的短程交通。地方政府努力地以興建通勤、通學車道拚總里程長度外,也應該讓每個村里或社區以騎車可及之生活圈概念,進行規畫完整、安全、可放心騎車的自行車道。

     生活用自行車道不會隨風潮而退流行,同時經過串聯後也可成為全省的自行車道系統。相形之下,目前實在不必刻意興建沿著溪畔的跨都會自行車道系統。(作者為中原大學永續環境營造中心主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chung 的頭像
    mchung

    洪明洲教授部落格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