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落的蘋果
[掉落的蘋果]是我在寒假完成的一篇個案,個案描寫1985-1987年間蘋果公司在動盪環境下,所做出的策略,它作為[策略管理]第一堂課要研討的個案,目的在震撼EMBA學生,讓同學親身體會:動盪環境下,很多公司的策略形成其實是瞎子摸象。
蘋果公司的歷史沿革是很多人知道的事實,藉由真實的個案、大家熟悉的產品、人物,把學生拉回歷史,重新檢視當時環境,這是我喜歡自己收集資料,找著名公司的過去案例,重新編寫個案的原因。讓歷史重現,引導學生認識真實(realty),進行反思與批判,不要活在教科書建構的理想而虛幻的世界。
MBA課程中很少教授會讓同學體驗企業的策略形成過程其實是瞎子摸象,教授找的個案都是呼應課本的理論模型,「真實情境」就是這樣--很清楚,如同SWOT(強點弱項幾會威脅)分析的結果,像理論預告的一樣。事實上,我們所做的SWOT分析只是配合課本的答案,與真實情況可能天差地別。
1985-1987年間蘋果公司發生的故事非常戲劇性。麥金塔滯銷,打亂公司兩大巨頭(賈伯斯與史考利)的所有佈局,因為麥金塔準備取代Apple II,或與Apple II 形成雙主力產品,它的滯銷使蘋果公司出現危機。
在當時情況之下,賈伯斯幾乎一籌莫展、無技可施。史考利則否定過去,認為蘋果公司不應該走消費市場,應該趕快裁員、停產,走高價的企業市場。於是,蘋果公司執行長史考利架空賈伯斯,以免走高價的企業市場被賈伯斯杯葛。
從1985-1987年的發展,史考利好像摸對了--他摸到一個高價的桌上排版市場,帶給蘋果公司非常豐厚的利潤,當時這是非常正確的策略,但以時間來看,他是錯的。
1985-1987年蘋果公司有很多機會讓史考利摸得更正確些,但是,可能因緣巧合,蘋果公司一直陷入高價桌上排版市場的陷阱,失去它作為個人電腦盟主的地位。
所以,很多策略的對錯,需要時間證明,在當下好像都是正確,但後來,有些人很幸運地[摸]對了,有些人[摸]錯了。
所幸,賈伯斯有機會證明對方的錯,以及錯在哪裡。但是,沒有史考利的錯,怎麼會有賈伯斯以後的對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