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擬訂
策略擬訂建立在「預測」,策略擬訂(理論)很簡單:預測對手的變化,從而贏過對手,或者將他(它)打敗。這一理論管用嗎?這是學校老師在教的,但立足點完全是錯的!
如果我們無法預測對手,或者對手的預測都不準,擬訂出來的策略都是瞎子摸象,不管用!
所有書本、教授、顧問只教我們可以預測、「預測會準」的策略擬訂,例如預測競爭廠商的行為動向。他們都沒有教我們「預測不準」的策略擬訂。
不幸的,策略失敗,很少敗於競爭對手,即使預測競爭對手動向百分之百準確,並作了適當的因應,也不保證策略不會失敗。
不要以為Nokia是被蘋果、三星……等「競爭對手」打敗的。Nokia是被「環境」打敗的--Nokia預測不到手機不是用來「講話」通訊的未來,執著於手機的狹隘世界。同樣的,蘋果、三星……以後也都可能被環境打敗--如果大家都「預測」不準的話。
由於我們假設策略「應付」的對象是容易預測的「人」(對手),而不是不容易預測的「環境」,策略擬訂必然很離譜的「錯」。
相較於「環境變化」的預測,對「競爭對手」的預測容易多了,經濟學、行為學、賽局理論…………都是相關教材,書本、專家、顧問也一大堆。唯獨對「環境變化」的預測,沒有理論、專家、模型方法……..雖然坊間充斥各種預測,但大都是「不準的」。
例如,台灣的「教改」敗在「環境變化」,教育專家執著於學校教育才是唯一改善國民素質的唯一管道,他們努力預測這一烏托邦世界的來臨,他們怎麼會知道少子化、網路普及、科技變革、高齡化社會……….的變化,他們怎麼會預測到學校已經變成無謀生能力國民的呵護所、託管處、避難所、特許群居遊樂園,從而「學校教育是搞壞國民素質」的變化呢?
同樣的,王品的競爭對手不會是鼎王,85度C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星巴克,宏達電的的競爭對手不一定是Nokia或蘋果、三星……。「環境」才是真正的競爭對手,它的變化比我們的預期得還快。如果有一天星巴克關門了,它絕非敗於85度C,它敗於環境的變化。
這學期,我教策略管理,已經把這一觀注入進去。我引用Michael E. Raynor(2007)的Strategy Paradox(策略矛盾)之觀念,從而建立以下的模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