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D時代
使用常見易懂的20項經濟社會指標,我對台灣經濟社會作一診斷,台灣處在「15低」「5高」的時代。
我用的經濟社會指標,都是一般人有感的,與世界各國比較,高低差異較為客觀者。雖然採用20項經濟社會指標,但它代表一種綜合實力或整體印象。統計上20個經濟社會指標的數值是絕對客觀的,但它的解讀卻是主觀的,好壞、優劣、福禍,各自表述。
例如,2013年預估經濟成長率在保2水準,以目前台灣處在一個低度經濟成長階段,與台灣過去的經濟成長速度、亞洲四條龍的水準作比較,約2%成長數據是低的,代表整體社會呈現低就業率、低投資、低消費………等「悶」經濟。
但是,也許有人認為台灣已經進入成熟經濟社會,低度成長代表台灣正跨入已開發國家水準,2%數據表現並不差,這就是「各自表述」。
很多對台灣經濟的看法或提振經濟的藥方都在這「15低」「5高」的數據中,日後我再提出我的看法與對策。
福特六和汽車台灣區總裁范炘先生在2013.09.24聯合報發表他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對台灣經濟「15低」的現象提出他的憂慮,茲摘錄如下,
台灣位在全球經濟成長最快速的大中國區,很有潛力成為外商的亞太區營運中心,但台灣亞太營運中心喊了十幾年,在吸引外商設立區域營運中心的成效上仍十分有限。馬政府上台後雖然把企業的營所稅率從25%降到17%,但攸關企業競爭力的人才政策,始終未見大幅鬆綁。
台灣過去一直是福特集團的亞太人才庫,過去到現在,有近30位台籍高階主管外派,這幾年大陸市場持續成長,台籍幹部在當地升官後,發現若要調回台灣,已經找不到適合位置。
台灣對引進外來專業和技術人才限制重重,外商或本國企業若要把他們在中國大陸相關企業的員工調來台灣受訓、開會、短期出差,常遭遇諸多困難。
企業經營講究時效,有些內部緊急會議,若要等到陸籍主管取得入台簽證,根本緩不濟急。現在,就連本國企業召開內部會議,多選擇到香港或上海舉行,台灣怎麼可能不邊緣化?
台灣官僚體系有個危機,大部分官員尤其是中下級官員,抱持著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心態。
台灣目前最大問題是缺乏直接投資,經建會規劃的自由經濟示範區,初步規劃智慧運籌、國際醫療、農業加值、金融保險等領域招商,但目前為止看不到實質內容,這要怎麼吸引投資?沒有投資怎麼創造就業?
台灣人才空洞化,從上層的產業競爭力消長,到底層教育制度改革,導致技職體系人才崩解都有關係。
美國商會這幾年不斷針對台灣人才議題提出呼籲,今年更罕見地希望馬政府推動相關改革。
美國商會指出,新加坡提供獎學金給優秀高中生唸新加坡的大學,畢業後須為新加坡工作3年。新加坡及香港在15年前,即已大量吸引傑出教授並引進國外各種學位及非學位項目,以及鼓勵、協助優秀國外大學設校。中國亦在2002年加入WTO後,迅速跟進,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台灣每年這麼多大學生畢業,創造性自由思維或許比我們這一代好,但在基礎能力培養上明顯退步,福特原本準備在台成立零件配件設計中心,但卻發現熟悉CAD、CAE工業設計的人才難尋。
尤其是技職體系崩解後,每個學生都一窩蜂考大學想當白領,類似像CAD、CAE等基礎設計能力退步,結果就是大學文憑貶值,22K的低薪問題難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