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禮數


母親已不在人世,我對她的懷念特別多。「禮數」是我母親用來教導我的行為準則。母親未受過教育,但很注重人際「禮數」。我愈來愈想知道:母親做人做事秉持的「禮數」,究竟是什麼?她是如何自學的?

                                  
15歲出外讀書,以後我的兄弟姊妹陸續出外工作或讀書,母親開始一個人過獨居生活,直到1987年車禍失智,我們兄弟姊妹才輪流照顧她。

這輩子最幸福時光應該是我放假回南部陪獨居母親的時刻,母子兩人常徹夜聊天,所談的盡是母親做事背後那把「禮數」尺:它不是硬梆梆的教條,而是做每件事背後須考量的社會觀感、他人感受、自我要求、………

表面上,我不喜歡「禮數」約束,其實,內心上又非常在意「禮數」。我信奉「禮在內心」,我討厭只講究外在行為「禮數」,卻毫無「內心禮數」的禮數。

例如,我不喜歡學生過度「尊師重道」。對學生而言,「尊師重道」是「禮數」。但對老師而言,被學生「過度」尊師重道(吹捧、阿諛、接待、神化),卻非常不符「禮數」。(老師不能只要求學生對老師要有「禮數」,自己也應對學生講究「禮數」,不是嗎?)

不識字而過獨居生活的母親如何學習「禮數」呢?我猜她藉助的不僅是孔子的「三省吾身」,更要靠平常多觀察、多練習。

先前參加大學一位同學母親仙逝告別式為例。我提早報到,填寫公祭單時,把自己填為「主祭」(保險起見)。填完後,同學陸續報到,我知道自己自封「主祭」,很不得體,立即抽回公祭單,改列某位同學。

有事情,自己擔來做;有榮耀,歸給別人。這是做人最起碼的「禮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chung 的頭像
    mchung

    洪明洲教授部落格

    m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